图书馆专业管理论文范例

图书馆专业管理论文

图书馆专业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

(一)全面信息化建设水平偏低,大数据处理难度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高校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部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信息进行全面信息化。就比如,我国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学生信息档案管理虽然已经采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但往往仅停留在解决业务管理层面,未能有效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创新应用全电子信息管理模式,且没能有效利用积累的历史信息数据,这样无疑会阻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校电子化信息管理中存在着不同的系统,未能够实现对学生信息的集中管理,不同系统之间未能有效融合在一起,这样会加大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利用难度[1]。

(二)缺少专业信息管理人才,未能达到真正大数据管理。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都是由管理专业人员负责,这些工作人员缺乏专业信息化处理能力,无法充分发挥出先进信息管理技术的价值作用,提高对海量学生数据信息的处理质量和效率,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排查解决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这些管理人员创新意识不足,他们对新型信息处理系统还不够了解,实践操作经验不足,未能达到高校真正的大数据管理,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方能胜任对各项学生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目标。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改进措施

(一)构建完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面数据化。基于大数据时展背景下,高校要积极构建出科学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将学校内部教务、教学评价、财务以及学生综合事务等管理系统有效融合在一起,规范化标准化,实现所有数据信息的统一处理分析和集中管理储存,全面提高数据信息的传递分享效率,最大程度发挥出校内数据信息资源的价值[2]。此外,高校要积极引进应用各项先进信息处理技术和设备,加强对学校数据处理中心和运行维护中心的建设工作,确保学生相关数据信息能够在系统内安全稳定的持续运行。

(二)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综合水平,组建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高校在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工作中,要特别注重两个方面工作内容:(1)学生管理各环节的统一集中管理。主要包括了学校教务、财务、后勤以及图书馆等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工作,高校领导要引导他们树立起先进的管理工作理念,能够高效运用各项先进技术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工作。(2)辅导员管理。在高校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中,辅导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要给予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建议,还必须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各项不良现象与问题,督促他们进行改正,避免学生误入歧途。高校在组建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时,要高度重视对这两部分负责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展开专业信息化培训教育工作,邀请社会专家学者到校进行讲座交流,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灵活运用好各项信息处理技术,针对学生实际学习发展情况,优化改善学生管理措施。

(三)完善学生管理信息化功能,提高信息化程度。高校要想保障自身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科学按照顶层设计原则,对学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建设实施以及运营管理明确设计统一标准,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特点,描绘在校生“生命周期图”,构建出学生综合管理系统,并积极完善学生管理信息化功能,提高学校内部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在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要充分保障各个环节工作的系统性、普适性以及科学性,管理人员要充分掌握运用学校建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各项功能加强对学生信息的高校管理,挖掘出具有价值的的数据信息,为高校作出学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大数据时代,高校要想保障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发展,就必须有效构建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丰富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强化对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对学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阳.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社会发展,2016(2):47-49.

图书馆专业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产业;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精神指导,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本文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

1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在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已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中都有传统文化成分的融入。

1.1教学计划中包含传统文化课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对传统文化来说,其中有些属于显性课程,是纳入教学计划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正式学习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有的属于隐性课程,是课程计划中虽未明确规定,但是在学习情境中以间接的方式呈现内容的课程,如“文化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学”等课程,它们以内隐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内容。通过这两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和素养。

1.2教学内容中包含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一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含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文化产业概论”教材中的文化资源部分,有相当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资源。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会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文化创意与策划”中的旅游产品策划部分,并且旅游相关产品及其衍生品的创意设计也包含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这些内容已经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融入教学中。

1.3教学实践中包含传统文化应用案例教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常用教学方式,基于专业特点,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经常使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案例。如“文化产业投资学”课程中关于老字号和艺术品投资的案例;“文化市场营销学”课程中关于文化品牌和文化衍生品营销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对案例进行解构和讨论,在增进师生互动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

2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融入程度还有待加深,如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需要补充、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待改进、教学态度和学习观念亟待更新。

2.1教学内容需要充实。2.1.1教材内容需要补充。目前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融入程度还不够,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需要充实。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必学的基础理论课“中国文化概论”为例,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基本上是以文化史面貌出现的,目前需要编写满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素养要求的、符合文化产业管理教学特点的,能够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成果的传统文化产业化教材。2.1.2课程内容需要充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需要补充传统文化内容。以必修课“文化产业概论”为例,课程教材的理论体系由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对策论四部分构成,侧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理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分析教材内容、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合理丰富课程内容,如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加入传统文化相关的案例,弥补教材中传统文化不足的问题,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教学方法有待改进。2.2.1教法需要改进。文化产业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在进行传统教学时习惯采用语言描述或在课件中展示图片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还是不够形象生动,缺乏实物和实践,学生的情景体验较差,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教学人员转变思路,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中。2.2.2学法需要优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可以在学生入学之初,通过“学科导论”等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即除了课堂学习,还要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外实践考察活动、校内竞赛活动。这就亟须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制订学习计划、参与教学活动、分析学习成果。

2.3学习观念亟待更新。2.3.1学习态度需要转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不够,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存在“注重课程理论学习,忽视文化素养”的观念。从整体来看,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据统计,在阅读文化经典方面,有持续阅读行为的学生占比约为50%,其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平均完成阅读率不到一半,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占比竟不足25%。[1]无论是出于专业学习的目的,还是出于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学校和教师都要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3.2学习观念需要更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懂文化、懂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需要学生树立全面学习的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学习是完善专业学习、丰富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除了正规学习外,学生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辅助学习,如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学习传统文化技能等出于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要树立创新学习的观念,在书本知识、课堂学习之外,注重实践学习、发散思维,有想象力地学习,激发个人潜能,提升适应能力,促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3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策略

为了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学校层面需要丰富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层面需要增强教学技能、提高课堂实效;学生层面需要强化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自主性。

3.1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习渠道。3.1.1构建学习环境。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是新时代学校发展的强力支撑,高校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一方面,学校领导需要重视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图书馆可以适当地增加传统文化经典藏书的数量,便于学生查阅。馆藏图书资源的数字化工作也亟待推进,馆藏图书结合互联网和新兴阅读介质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能够整合校园资源,为学生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3.1.2搭建学习平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多平台联动,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建设在线学习平台,结合专业定位和地区发展特点,开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新媒体平台学习账号,便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其深度解读传统文化的能力。如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建立和运营账号,上传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产业化相关的内容,发起相关讨论和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利用新媒体的力量,使学生从感兴趣的领域出发,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互动中,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3.1.3开展校企合作。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侧重实践性,通过开展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把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美术馆、剧院、博物馆等资源创建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与企业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合作单位关系。还可以组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前往纪念馆、遗址、民间手工艺企业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在进行专业实习活动时,可以选择传统文化基地或企业去实习,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传统文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产学研用”高层次校企合作结构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2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提高课堂实效。3.2.1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需要具备一流的学识水准,注重传统文化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学习。如果教师所学、所知有限,在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时会感到力不从心,不能满足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要。首先,教师需要积极参与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增加知识储备,完善教学技能;其次,教师可以进行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科研工作,比如参与科研立项或科研论文的写作,充实教学内容,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最后,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可以阅读传统文化书籍、观看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开阔视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在吸收传统文化知识、评价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文化修养。3.2.2创新教学设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具有创新性特点,在促进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时需要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首先,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将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注意多媒体、网络资源平台的开发使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有深度的“金课”;其次,注意平时的收集和知识的积累,在教学内容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内容,促成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如“平面设计”课程,可以在调色内容中加入国画风格的调色任务,在做具体设计时可以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国风风格的作品,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最后,教师要将自身掌握的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播出去。教师应注意课程间的关联,进行相关教材研发,编订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系列教材。3.2.3设计主题活动。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应设计多样的课程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说过:“国学教育不能走形式、时髦化,而要把传统文化的真正精神教给年轻人。不能只会背,但对自身的行为不产生作用。学了还要反省,反省了还要实践学习的过程。”[2]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师在课堂之外可以精心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首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邀请传统文化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技能的了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观摩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使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最后,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竞赛,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科创意策划大赛,或者利用学校社团组织丰富多样的、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竞赛,如高校传统文化技能达人挑战赛,即以书法、剪纸、戏曲、绘画等为主题的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3强化学习意识,增强学习效果。3.3.1树立学习观念。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掌握专业相关理论和知识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传统文化知识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一方面,学生应树立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就是学习专业知识的理念,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需要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习主动性,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以便积极进行独立思考,把传统文化知识与专业学习相融合,增强学习效果。3.3.2提升听课效率。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中需要重视课堂学习效果。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一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要注意使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案例法、情景带入法等,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利用好课上学习时间,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接受、理解、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以便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良好的听课效果可以提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学质量。3.3.3自主延伸学习。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学习目的变得明确,很容易进行多样化的自主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水平,如古诗、书法、民族音乐、国画、曲艺、对联等领域;另一方面,注重活动设计,扩大宣传,加强辅导,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竞赛,如创意策划、广告设计、会展展演、职业小剧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都指导作用,但从实际来看,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融入的必要性和策略认识不足。因此,需要学校方面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改革传统文化教育制度、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在课堂教学中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设计多种课程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多元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提高传统文化的地位,增加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比重,强化其渗透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雷.在校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出炉:趋势可喜,现状堪忧[EB/OL].(2018-04-25)[2020-4-26].

[2]叶嘉莹.把传统文化的真正精神教给年轻人[EB/OL].(2014-11-29)[2020-4-26].

[3]许庆如.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5(11):101-103.

[4]张莉.传统礼仪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8):126-128.

图书馆专业管理论文范文3

一、以丰富内涵发展为重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1.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督促各中小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制定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意见,系统开展新课标培训。推进中小学校特色办学。扎实推进高效课堂创建活动,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提高课堂效率。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重视加强尖子生的培养。开展学科带头人评选和教学示范校的评估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评比活动,加强对优质课等各项评比活动的过程管理,提高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2.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修订普通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标准,规范课堂教学行为。采取定期和随机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面向社会评估报告,公布课程实施情况。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贯彻落实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的新规定,制定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政策措施,并加强监督检查。

3、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提高青少年精神文化素养。在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开展“精神”宣传教育。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实施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制度,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外德育基地、实践场所、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举办全市中小学班主任论坛和班级管理论文评选活动,发现典型,推广经验。

4.积极开展体卫艺和国防教育。改革初中毕业体育测试,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全面施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五大”联赛,办好全市中学生运动会。适时组织全市美术教育成果展及中小学文艺汇演。深入开展疾病防控知识及饮食卫生宣传活动,加强防艾滋病、防血吸虫、防流行性疾病、禁毒等教育工作,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做好国防教育工作。

二、以提升能力为关键,确保师资队伍优质发展

5.提高校长队伍能力素质。实施全市中小学“名师、名校、名校长”建设工程。增加校长办学自主权。在教育发达地区举办一期全市中小学校长市级培训,培训校长30—50人。举办名师、名校长报告会和名师、名校长论坛。以先进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校长新形势下掌握办学规律,科学特色办学,建设名校的能力。树立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有地位的名校长。

6.大力加强教师培训。积极争取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以项目实施带动教师素质提升。实施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加强对新招聘教师的培训,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将在职幼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同等对待,统筹安排。大力加强骨干教师和农村教师培训,积极做好省级教师培训、“国培计划”对象的组织、报名和选送工作。

7.加大教师补充配备力度。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不少于教师自然减员”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做好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工作,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全年计划招聘教师不少于1500名,力争8月中下旬完成招聘任务。落实公办幼儿教师补充配备比例,达到中小学教师招聘人数的10%以上。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编制管理,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协调编制部门做好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核编工作。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教师准入,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稳妥的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科学合理设置学校教师岗位。加大城乡教师、校长交流力度,建立起有序交流、合理配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中小学教师、校长流动机制,促进师资配备均衡发展。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管理和考核,坚定广大教师的教育理想,规范从教行为,优化师德师风。完成《市师德建设三年规划》的全部任务,认真总结师德建设经验,提炼一批高水平的理论、实践成果。继续实施教代会星级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市师德建设年度重点工作愿景书》的实施和管理,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档案管理、考评办法。

9.持续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质量提升系列活动。深化“学案导学”,开展课堂教学观摩及研讨活动。加强学科基地管理,充分发挥基地在教研教学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基本技能对抗赛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服务体系,开展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研成果展评活动,努力实现全市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积极探索教育科研新模式。加强当堂达标教学课题管理,启动“教育名家进”活动。编制市教师小课题研究选题参考,组织市级小课题申报、评审、立项等工作。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实施“六个一百”工程。建立市、县两级科研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为提高科研能力提供财力支持。启动“科研兴校(园)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打造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品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0.加大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评选表彰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升教育人才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教职工激励机制,逐步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先树优等方面给予倾斜。自年度开始,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原则上要有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宣传和表彰一批长期在农村和偏远艰苦地方任教的教师,不断提高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p#分页标题#e#

三、以加大投入为保障,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11.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严格落实省定各级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在年达到19.1%以上,并保持稳定增长;督促各县(市、区)足额落实各项教育配套经费,并抓好管理和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统筹做好普通高中化解债务工作。

12.继续落实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将农村初中和小学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250元,分别达到1250元和1000元,进一步扩大补助范围。落实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孤儿、家庭困难和残疾儿童入园资助标准确定为每人每年1200元。大力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在校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政策。继续落实好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加强高校、中职、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推动学前教育资助政策的建立和完善,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13.重点关注教育弱势群体。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安排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就读,并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14.切实办好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全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特殊教育事业专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鼓励德城区特教中心和夏津县特教学校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办学体系。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深入研究特殊教育向学前和职业教育方向发展。加强特殊教育校长和教师培训,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以服务经济发展为核心,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15.加快重点学校建设步伐。积极推动县市区加大投入,大力开展职业院校建设,缩小县域间职业学校差距。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积极做好示范校创建工作,争取有8所学校达到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或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1所学校成为第三批部级中职改革和发展示范学校,通过争创工作带动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16.统筹学校专业管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围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专业群,调整专业布局和结构,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专业格局,为我市“10+3现代产业体系”注入新的活力。鼓励各学校争创一批省级和部级示范专业,重点建设一批市级骨干及地方特色专业。

17.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继续组织开展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技能水平。加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强化实习教学的实效和规范管理。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优先建设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实训基地。争创2-3个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在总结推广校企合作成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上半年召开全市校企合作交流会议。

18.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和成人教育。贯彻《关于加强全市民办学校管理的若干规定》,加强民办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年度检查工作,杜绝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继续鼓励民办教育发展,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升民办教育办学水平。加强县乡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生活质量为重点的农民培训工作。实施好“阳光工程培训”、“农村青年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争年培训农民群众15万人次以上。

五、以服务民生为宗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19.加大中小学优化布局调整力度。根据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人口变动状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对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以群众需求为依据,完善中小学布局,按照《市“十二五”及中长期教育专项规划》目标,逐步实现城乡学校布局合理化、规模适度化、条件标准化和教育优质化。抓好新城区中小学规划建设,启用新城中学。

20.实施学校建设重点工程。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楼房化工程,全年完成新建楼房校舍不少于37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消除现存危房校舍,到年底,全市完成农村初中和中心小学校舍楼房化工程。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211”工程,整体提高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积极实施《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投资1亿元,新建幼儿园43所,改扩建37所。做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前教育校舍改建中央专项等项目的规划、申报和启动工作。做好明德项目“软件”建设。

21.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按照“校校通网络、班班多媒体、教师人手一机”的基本标准,完善全市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力争年,全市中学(含高中和初中)校校通网络,宽带专线并入全市教育城域网,所有的中学专任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教育城域网建设。拓宽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领域,进行课堂教学录播和网络直播方面的尝试。推进教育资源网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电教竞赛评比培训活动。

22.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加大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卫生与艺术设备等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配备合格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做好实验教师培训。年底,全市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装备用书及教学挂图按省定标准全部到位。

六、以规范管理为统领,保障教育健康发展

23.加大学校管理力度。狠抓精细化管理,定期组织现场会,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努力创建各级规范化学校。坚持和完善“推门听课”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创新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坚持民主管理,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增强工作透明度。加强学校文化管理,打造幸福校园。规范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坚决查处各种违规办学行为。#p#分页标题#e#

24.加大教育督导工作力度。建立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迎接省政府年教育工作专项督导。继续推进督导责任区建设。完善督导责任区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兼职督学聘任工作,规范督导责任区日常工作管理。切实抓好对教育热点、难点工作的专项督导评估。

25.强化学前教育管理。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农村薄弱园改造,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创建市级一类幼儿园15所。调整市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学前教育工作。制定《市学前教育园所建设考核办法》,对园所建设情况情况实行月通报、季调度。联合市财政局对国家、省、市下拨的幼儿园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适时召开幼儿园建设工作现场会议,推进学前教育园所建设进程。

26.着力创建平安校园。制定市级“平安校园”标准,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全部学校、幼儿园分三批,三年达到“平安校园”标准,以创建促进全市学校安全工作规范化。加强学校安全基础建设,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和检查整治,加大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依法加强校车安全监管,着力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

27.确保各类考试安全。严密组织考试报名,强化保密措施,加强对涉考工作人员、监考教师和考生的宣传教育,诚信办考、应考。严肃考风考纪,严厉打击替考、技术作弊等违纪行为。

28.认真做好语言文字和普通话推广工作。进一步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省、市、县三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化管理,完善普通话培训、测试长效机制,认真做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七、以自身建设为抓手,保持教育良好形象

29.巩固提升创先争优水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省、市党代会及“两会”精神,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活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水平。

30.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动廉政效能管理工程,加强廉政教育,扎实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打造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为全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图书馆专业管理论文范文4

[摘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科研管理与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事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本文着重对新形势下我国高职科研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进行探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第二部分分析当前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问题;最后根据以上问题的分析,提出高校科研管理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对策探索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职人才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科技全球化以及国内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问题。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相比较而言,高校科研管理由于普遍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管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科研管理既承担着对高校科研方向、任务提出指导性建议的责任,又对制定高校科研规划、组织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评价等方面具有直接的领导作用。国外的高校科研管理更加注重国际化的合作与交流,科技计划的组织、管理与评估中井然有序,研究单位和人员享有充分的自主权,重视科学预测,对研究项目采取饱和投资方式,能够对科学研究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更加注重加强与国外同类专业之间的交流。搞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和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内外对于此领域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一具体的方面展开。比如科研经费的管理研究、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研究、科研奖励激励政策研究等。而其中大多数的研究成果缺乏统一的系统性,因此本文着重对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

国务院总理2016年2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高校科研管理的扶持力度,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科研管理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不利于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高校的科研人员力量分散、队伍整合困难;科研水平比较低;科研人才流动不合理等问题。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投入不足;管理不够规范;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比较严重;科研经费开支增大与浪费严重并存等问题。科研课题管理方面存在选题盲目,创新性不足;立项偏差;课题结题马马虎虎。科研成果管理方面存在成果多,专利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科研成果评价管理方面,存在缺乏统一的、公认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等系列问题。高校作为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国家在科研上的投入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编制科研规划,制定校内科研制度等方面担负着及其重要的职责,国家每年对于具有科研基础的高校都会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扶持政策。尤其在中西部其它院校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策的倾斜。因此科研管理工作在我国科技创新研发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乃至在全国的经济结构创新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高职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科研管理工作都在快速发展。我国高职科研管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一系列高精尖技术在这里得以孕育。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高校科研管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方面,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在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人才的管理以及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立项、结项等环节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二、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科研人才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的科研人才是科研力量的主体,担负着重要的科研任务,直接关系着高校科研成果的取得。但是当前在高校科研人才的管理上还没有把科研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些院校过分强调科研任务,规定相关人员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量,有些科研指标定的不切合实际,这些都会给科研人员造成比较大的压力。

(二)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问题

科研经费的管理一直是比较敏感的问题,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般从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和获取情况就可以大致判断出来,科研人员所获取的课题的级别、难度以及科研课题所取得的进度。但是有些院校不能完全按照相关经费制度去实施,违反科研经费的使用要求,延迟发放、超标发放以及不按相关标准发放科研经费的问题时有发生,这样就不利于营造公平和谐的科研环境。此外,科研经费的申请上,青年教师、新进教师在科研申请上往往得到不公正的待遇,容易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如何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在科研申请上自己学校内部的竞争都很难实现,这些对于青年教师的科研发展和积淀很不利。在科研经费的报销流程上,也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如何更好的改善报销流程,简便报销程序,是科研管理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科研课题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般来说,科研课题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立项的申请,获准立项以后会取得立项通知书,按照立项通知书的要求进行科研,然后根据科研成果申请结项,结项成果符合一定的条件可以进行科研成果奖励的申报。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研课题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中,立项环节尤其是高级别的课题立项上,省级、部级项目中很容易出现托关系、找后门的情况,在科研过程中,有的不能完全按照要求进行审核结项,甚至有些随意篡改项目中的人员名单,造成科研课题问题的随意化,利益化。这些都必须加以纠正和改进。

三、高校科研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科研人才的管理

科研人才是学校科研活动的生力军,科研人才的管理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的质量。要建立完善的科研人才使用制度,把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督促他们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制定符合实际的科研任务和目标,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给科研人员提供广阔的舞台,创造有利于科研的工作环境。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应该在多个领域和环节思考如何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力。科研管理如果忽视人才的作用,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科研人才不足以及科研管理人尽其才的局面。

(二)科研经费的使用

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是最能直接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直接因素。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也是最能体现科研公平环境是否建立的重要标志,因而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和其他学术机关以及检查机关合作,建立动态的科研经费检查体系,杜绝骗取科研经费、违规使用科研经费问题的发生。确保科研经费的正当使用和正常使用,杜绝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资源浪费。科研经费收入是高校科研人员的重要经济来源,为科研人员工作创造的重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其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科研课题的管理

科研课题的管理涉及到的范围很广、也是涉及到人员最多的一个方面,由于课题的层次和等级的不同,给科研课题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科研课题的管理不仅仅需要职业院校自身严格把关,也需要外部力量的约束和规范,从立项申报环节就从严要求,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坚决不予立项,杜绝托关系、找后门的现象发生;严格按照立项申请的内容执行,出现延迟或是恶意拖延,甚至是长期不结项的课题,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对课题环节出现的违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样有助于营造公平有序的科研环境。

总结

学校作为科研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把切实保障科研活动的健康顺利开展作为科研管理与监督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申请立项和过程管理并重、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监督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管理规定,提供相应支撑服务,组织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指导、宣传、培训,加强对各级行政领导科研管理绩效考核。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但是由于高校科研管理涉及到的方面较多,有些未能涉及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探讨。

作者:潘潇潇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钱晓红,谢素萍.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完善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07-112.

[2]卢霄峻,董国利.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1:206-208.

[3]王志刚,张晓妮,王国辉.对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01:66-68.

[4]李瑛,孙涛.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评价——基于2007—201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01:218-221.

[5]张俊桂,吴圣龙.高校科研管理角色定位与工作转型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3:60-64.

[6]钱晓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图书馆协同开展科研信息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03:91-96.

[7]郭宁生,刘春龙.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测评层次分析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0:116-120.

[8]谢为群,施利毅.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目标管理体系建设初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5:129-133.

[9]闫磊凡,王德平.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应用,2016,S1:301-308.

[10]郑爱平,张栋梁.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科研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6,08.

[11]宋鸿雁.美国与英国高校科研管理专业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2:10-13.

[12]包丽颖,安钰峰.浅议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2,03:32-33.

[13]张志生,张冰.持续改进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12,06.

[14]李国栋.高校科研管理精细化的内容与实践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00-103.

第二篇:大数据环境高校科研管理思考

摘要:

“大数据”一经提出即倍受关注,它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文章对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进行了思考,提出科高校研管理人员应不断强化数据意识、服务意识,注重数据的收集及价值的挖掘,为高校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助推力。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科研;管理

0引言

随着网上百科、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网站、微博、微信、博客、社交网站、在线教育、基于位置服务LBS等各种互联网工具、平台和服务系统使用的普及与深入,以及物联网感知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展和延伸,数据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和积累,数据洪流(DataDeluge)已然形成,人类正在进入名副其实的“信息社会”,迎来大数据(BigData)时代。哈佛大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1]。当下,高校科研经费及成果数量的不断增加且科研管理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条件和资源。正如学者丛培民所说,科研管理,作为信息化应用的新兴领域,应当而且有可能在依托大数据建设智慧化的科研管理与决策环境方面走在前列[2]。

1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大数据”一经提出就受到学术界、商业界乃至政府的关注。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Bigdataresearchanddevelopmentinitiative)”,投资2亿美元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联合国“GlobalPulse”倡议项目2012年5月报告“大数据:发展的挑战与机遇(Bigdatafordevelopment:challenges&opportunities)”。目前,大数据及其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市场分析、电子商务、政府部门、医疗卫生业、金融业和知识管理等方面,且在多个领域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1.1大数据的概念

关于大数据,GartnerGroup给出的定义是: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则简单明了: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将大数据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对于大数据的概念和定义,学术界莫衷一是,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大数据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1.2大数据的特征

大多数的文献把大数据的特征总结为4个V,即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高速性(Velocity)、价值性(Value)。首先,数据集合的规模不断扩大,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将增长50%,每两年便将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IDC的研究报告也称,未来10年全球大数据将增加50倍,管理数据仓库的服务器数量将增加10倍[4]。第二,大数据类型繁多,包括能够用数据或统一的结构加以表示的结构化数据、无法用数字或统一的结构表示的(如文本、图像、声音、网页等)非结构化数据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半结构化数据,如包括邮件、HTML、报表、资源库等。据预测,非结构化数据占有比例将达到整个数据量的75%以上。第三,大数据往往以数据流的形式动态、快速地产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实时快速处理有极高的要求,只有把握好对数据流的掌控才能有效利用好数据。最后,大数据的价值性,一方面体现在大数据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等待挖掘,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价值利用密度低,如不间断的监控视频中,有用的数据长度可能只有一两秒。

2大数据对高校科研管理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善于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变得尤为重要,而大数据时代特有的思维方式也给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启示。

2.1重视数据,树立大数据意识

亚马逊前任首席科学家AndreasWeigend曾说过:“数据是新的石油”。在大数据时代,应充分意识到数据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源泉,同时充分了解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大量的信息、全覆盖的多维信息、超越模拟信息的可处理的数据化信息。这就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大数据意识,不断创新,拓宽数据收集渠道,重视各种相关性数据的积累和梳理。

2.2善于挖掘数据内在价值

大数据潜藏着巨大的价值。“大数据”之“大”,不仅仅是指容量之大,更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5]。预测是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指的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从而达到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估的目的。对于科研管理而言,“大数据”的预测价值能为管理者提供更可靠、确凿的依据以提高决策科学化,同时,海量数据也为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要通过各种数据挖掘技术使大数据内在价值得到释放。

2.3运用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

张燕南等[6]认为,敏捷性、开放性、前瞻性和个性化是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的代表特征,这几个特征与大数据的概念及其特征紧密相关。在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调整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数据洪流汹涌的大数据时代,为确保数据更好地被收集和利用,科研管理者思维的敏捷性必须不断提高;大数据提供了扩展思维的空间,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具有开放性思维,不因循守旧,善于方法创新、思路创新;与传统研究不同,大数据的视角集中在事物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上,数据驱动的相关分析有助于发现事物之间潜藏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精准迅速的前瞻性预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在工作中注重科研人员个体的个性化,提供有针对性的科研服务也是大数据时代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3高校科研管理中大数据的来源

要将大数据思想及技术应用于高校科研管理,首先要解决大数据的来源问题。从采用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的主要方式开始,数据产生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各类应用数据被动地输入到系统的被动阶段;二是以Web2.0为特点的新型互联网应用,用户主动推送数据的主动阶段;三是广泛应用各类感知式系统,数据自动产生的自动阶段。现就此3个阶段来挖掘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大数据的来源。

3.1数据的原始取得

自20世纪末推行高校信息化建设以来,很多高校都建立起自己内部科研管理系统,在这一阶段也即科研人员或科研管理人员将相关数据输入系统的被动阶段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如科研课题的立项和结题(含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等)、科研成果(含论文、专著、专利及获奖等)、科研合同经费(含配套经费、经费预算、经费到账等)等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报表。虽然仅停留于数据收集阶段,科研管理人员也只能通过简单的统计或排序等功能获得表面的信息,但这也为我们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一部分数据目前的主要用途集中于科研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自身历年来的科研成果,二级管理部门领导也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和掌握本部门科研人员历年来的科研成果,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全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整体情况和重点研究方向等。除上述基本信息的原始取得外,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还应注重不断收集以下客观数据和主观数据:客观数据包括所有科研人员的基本科研信息(尤其是新入职人员),如毕业学校、研究方向、博士毕业论文题目、参加或主持过的项目、取得过的成果、科研人员参加各种社会组织(尤其是科研组织)的情况等;主观数据主要通过问卷等形式取得,设计征询关于学校科研政策制定、科研管理等方面意见的调查问卷,供科研人员填写,以丰富原有的基础数据库,并为管理政策的改革和制定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3.2科研人员的主动推送

数据产生的第二个重要源泉是用户原创内容。这类数据近年来呈爆炸式增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使得用户产生数据的意愿更加强烈;其次就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型移动设备的出现,这些易携带、全天候接入网络的移动设备使得人们在网上发表自己意见的途径更为便捷,这个阶段数据的产生方式是主动的[7]。在高校科研管理的领域,这一类数据即科研人员主动推送的数据所占比例很少,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平台以促进科研人员之间更多的交流。一方面,应在现有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添加相应的相对自由的信息采集版块供科研人员自主填写项目及成果以外的其他信息,如近期所参加的国内外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否做报告等;又如出国参加学术交流的国家、学科方向、联系的国外导师的基本情况等等,诸如此类的信息都可能为以后项目合作及申报提供相当可贵的数据。另一方面需要科研管理人员进一步组织建立校内的学术交流网,打破传统科研人员只顾“个人掘井”的传统科研方式,推广个人学术博客,实时探讨交流学术热点,交换研究经验,甚至可以因此组建科研团队、实现仪器设备共享等。

3.3科研管理数据的自动采集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有能力制造极其微小的带有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并开始将这些设备广泛地布置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这些设备来对整个社会的运转进行监控,这些设备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数据,这种数据的产生方式是自动的[8]。这是大数据时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以后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所必须实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要增加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与高校其他数字化平台的关联度,以实现教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之间的数据共享,方便系统自动匹配收集科研人员各种信息,如输入某一科研人员的姓名及所属部门,系统则能自动采集到与其相关的教学情况、科研经费使用信息等;再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科研管理系统功能,如增加可以通过自动化成果收集服务定期或者需要进行实时成果数据收集时从第三方文献库中导入中、英文的论文成果信息,并且支持基于个人特征的论文成果匹配等多种强大功能。

4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科研管理的几点思考

管理学中有“科学、技术、管理是人类进步的三鼎足”这一经典理论,由此可见管理的重要性。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科研事业需要长足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意识的不断转变。

4.1增强主动意识,提高数据敏感度

传统的科研管理更多的是完成上传下达、材料收发等的任务,属于被动管理。这种管理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需求,更无法跟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近些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大财团和学术研究机构更加积极地尝试“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决策”和“数据创新”,在尝试的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新方法和新应用也不断地产生[8]。作为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也应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强化大数据意识,提高数据敏感度,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及时的、优质的服务。科研管理人员应更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研究和搜集国家的科研管理政策和信息动态,以保证数据库的及时更新,根据数据本身特性进行归纳、整理,以保证数据的延续性,向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更及时、更全面的科技资讯;了解和掌握科技前沿信息和重点学科发展动态,为学校学科发展方向、科技创新等提出相关意见,从而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充分激发校内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促进科学的繁荣和科技进步。

4.2以数据为依托,提供个性化服务

科研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为他们开展科研创造条件,排忧解难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必须持续强化服务意识,甘当科研人员的服务员,为他们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根据科研人员自身的学科方向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在掌控海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从已收集的各种数据中分析出国内外的热点研究领域、重点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和预测,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和科研人员实际情况提供科研方向上的指引,以辅助进行科研管理的决策;结合校内科研人员个人研究重点为其推荐合适的纵向项目申请机会、横向企业需求、可合作的科研伙伴、可发表的期刊信息等多维度服务数据;还可以以学科方向为板块搭建科技交流信息平台,方便校内科研人员的交流和科研团队的组建等。

4.3对外信息公开,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大数据时代下强烈的数据意识不仅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注重收集自身所需要的数据,还要重视数据的对外输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科研成果推向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近年来,虽然已有不少高校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转化和应用,但是总体而言,高校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转化成果较少[9]。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与高校科研管理中“重科研、轻成果”的传统理念及高校科研奖励政策导向有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科研成果相关信息对外输出太少,直接导致很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滞留在实验室无法转化成生产力。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向校外推送科研成果数据,搭建社会化的科研主页,创建科技信息和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库,方便校外人员查询和关注,科研人员也可以在此创建自己的个人主页,由科研管理人员或科研人员自己定期收集成果并推送、自动更新至科研人员个人主页中,并可通过赞、评论和分享等社会化方式传播和推广个人成果,提高论文引用率,提高科研影响力;科研管理人员还应与校外其他各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时刻关注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利用网络媒体、科研成果展示会、学术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及时校内科研成果和创新研究。

5结语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有其稳定性,但也应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完善和进步。大数据时代下,唯有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人员的数据意识、服务意识,注重数据的收集及价值的挖掘,积极探求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等更多方面的创新和转变,才能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服务质量,成为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的助推力。

作者:朱金龙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科技处

参考文献

[1]冯秀成.“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管理[J].廉政?望,2013(6):50-51.

[2]丛培民.从政策研究视角看大数据对科研管理与决策的影响[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3(6):29-35.

[5]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1-5.

[7]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1):146-169.

[8]梁家峰,亓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3-67.

[9]余应鸿.高校科研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与优化路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4-40.

第三篇: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创新发展

摘要

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也是一种管理思维,是一种人性化、行进的管理模式。随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引起关注,“塑料花”“假科研”等现象受到了教育机构的广泛重视。利用行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对知识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改良。

关键词

教育科研管理;知识管理;高级中学

当前中小学教育机构各方面工作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科研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是教学机构发展空间和办学特色的直接反应,优化并且完善科研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

知识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中小学教育机构需要深刻认识到尊重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意义,尊重教职人员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积极面对教职人员在个体能力以及独立价格等方面的差异,深入挖掘教职人员的工作潜能,充分激发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好人力资源整合工作,认真分析每一位教职人员的工作特点,依据教职人员在科研工作与知识领域两个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知识管理手段,最大程度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科研质量。提高知识管理工作的透明性,公开知识管理方案,使其他教职人员能够顺利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避免出现科研资源流失或闲置现象。知识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发挥正向激励的促进作用,密切关注在科研工作中勇于创新、成果卓越的教职人员在教职员队伍中的积极作用。改善教职人员的科研氛围,协调发展科研教育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和管理理念,认真贯彻“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管理理念,信任教职人员,尊重教职人员的科研成果。

(二)重视知识共享与创新

知识管理工作需求管理者用知识共享的有关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知识共享主要分为知识存储、知识交流与知识传播三个方面的内容。所共享的知识根据存在形式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种类,显性知识具有固定专题与课题,所含有的信息与知识已经经过系统的分类与整理,体现出结构化、编码化两方面的特征,信息内容易于识别与共享。与之相对的隐性知识识别难度较大,无法直接共享,通过归纳与编码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是知识管理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知识创新分为知识创造和知识筛选两个过程,知识筛选即通过总结归纳将不符合实际运用需要的知识排除于知识管理体系之外,为知识创新与知识更新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显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即知识创造过程。应该明确,创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论是科研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不断促进知识的更新与创造是知识管理工作目标的集中体现。知识管理人员需要明确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知识方面的内容,合理制定科研项目。

二、知识管理运用于高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创新

知识管理是有效促进教育创新的主要方法之一。新形势下,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本质上是知识的竞争,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的支持,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了促进教育创新的重要动力,

(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知识管理

学习型组织是符合人性的、扁平的、有机的科研形式,这种科研形式能够有效激发教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教育改革工作要求教育科研单位要排除基层制管理的干扰,优化学习型组织的人员结构,最大程度挖掘小组人员的创新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需要采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小组人员通过知识的利用、共享与创新加强内部知识交流,促进组内人员的共同进步。

(三)融入知识管理的教育科研管理具有优越性

知识管理视野下高校教育科研既要达成预期的科研成果,也要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教职人员的个体多层次、多角度地实现知识的创新、共享与获取,有利于科研团队和教职人员共同进行与发展。

三、知识管理运用于高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高校中层管理部门通常是由校长直接领导,承担、指导、管理、组织教育科研部门的主要工作,教育科研部门具有评价职能、推广职能、研究职能、培训职能、管理职能,教育科研人员从研究项目的工作实际和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新的信息资源制定中长期规划和科研实施计划,完善奖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科学管理教育科研课题,将教职人员编制成学习型小组,开展教育理论与学习教育理论讲座等。利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将学习型组织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实践目标统一起来,教职人员的编组形式要尽量体现出弹性化、扁平化的特点,不定期调整小组的科研项目。

(二)完善运行机制

在课题管理方面,知识管理人员需要详细制定课题管理工作的有关条例,包含课题的经费、立项、申报、过程管理,以及研究成果的奖励、推广以及评比等。知识管理视野下的课题管理要以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为工作重点。利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能够对课题是的推广、评比、研究以及申报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制约与规范,同时也能够通过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管理工作,提高研究课题的实践性与研究价值。在教科室管理方面,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良好的运行机制,使科研管理更加规范化。目前的高校教育科研办公室属于学校的中层管理机构,在校长或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对学校教育科研开展组织、管理、指导等工作。而这种管理方式不符合全知识管理理论在管理效率方面的要求,知识管理论理认为,学习型组织需要采用弹性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业务职能部门、科研领导小组、学校校长都应该加入到学习小组的协调工作中来。教科室除了要完成课题管理方面的工作之外,还应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进修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机制

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与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机制的支持,教职人员是科研项目与科研工作的主体,科研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的质量。完善科研队伍建设机制、提高科研队伍建设质量是发展学校科研工作的必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显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生产,改善科研工作环境氛围,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因此,严格遵循知识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从教职人员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水平出发,利用教职人员现有的精力、时间与知识储备,分阶段地、有目标地发展和培养复古队伍,着眼于长期,促进教职人员与科研队伍的发展。

四、结束语

完善并改进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从根本上降低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科学、合理地运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教育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科研工作的具体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改良学习型组织的结构与人员编制,将教职人员的进修工作与评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黄文杰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秦珊珊.知识管理视野下高校教育科研管理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30):16-17.

[2]杜晓敏.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21):14-15.

[3]邹联克.比较视野下贵州省高中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16):11-12

第四篇:高校科研管理与柔性管理运用

摘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育都依赖于刚性的科研管理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教师在科研工作上的积极性,柔性管理是以人为本、凸显人性的科学管理模式,符合高校科研工作具备的特殊性,顺应教育的情感需要,可以调动教研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探究潜能,增强管理制度的弹性与张力,使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

关键词:

柔性管理;科研工作;高校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摇篮,是培养社会先进人才和传播知识的场所,在高校的发展中,科研管理处于尤为重要的位置,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是高校开展科学教育任务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水平的提升,高校必须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善于运用柔性管理来激发教研人员的潜力,为实现科教兴校的目标提供战略性的条件服务,笔者分析了柔性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策略,供以业界参考。

一、目前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纵观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工作,主要停留在以刚性管理为主的模式上,依靠组织权威和命令监督来控制实施相关工作,强调制度的完善和严格的定量考核以及评价,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维护高校正常有序的科研开展,但是很大程度上对高校的科研工作质量有一定滞留影响,只注重了行政和经济手段,忽视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培养,缺乏灵活和变通,淡化了科研人员群体的社会价值,打击了其自信心和积极性,长此以往按照这种模式管理,会导致科研工作质量的低下,影响高校科教水平和战略目标的实施。

二、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对象往往是管理工作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在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中,科研人员是最为关键的管理对象,高校科研人员是高学历、有能力的群体,他们也具备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保持思维的活跃是作为科研人员的前提,在实际科研工作中,时刻保持自信心也是很有必要的,追求个性和多样化是创造的前提条件。在高校的科研中,工作成果和贡献是难以精准衡量的,这就要求对其的管理具备灵活性,刚性管理模式只是保证了责任感和自觉性的加强,反而对科研人员造成了约束和限制,难以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潜能。所以在高校的科研管理中,除了保障制度的完善,也应以科研人员为中心,重视科研小组总体的综合发展情况,重视其个人情感需求,尊重科研人员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引入柔性管理模式,进而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才能,激发创新潜能,从而在整体上推动全校科教水平的提升。

三、高校科研管理中运用柔性管理的基本原则

1.建立人性化管理环境,建立情感纽带。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环境是建立良好氛围的基础,构建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科研骨干人才,充分发挥各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形成“人人想做事,人人成长”的良好环境。高校应科学化应用柔性管理,为科研人员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展现,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就感,尊重他们的正当需求,关心每位科研人员的情感、生活需要,只有建立好情感纽带,才能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源泉,这也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成效的关键。

2.建立依法治校的民主监管体系。依法治校也是实施高校综合管理的基本准则,是体现法治精神的根本要求,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上,合理运用柔性管理方式,在人格、权利和义务上赋予科研人员该有的平等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管理环境,保障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的相互监督性,通过柔性管理和其他规定制度的结合,改革科研的相关规划和方案,让科研工作人员实时了解高校的重大问题和决策,公开透明政策决议、评选过程和结果,赋予科研人员该有的知情权、审议权和监督权等权利,依法治校,做好民主监督等工作,让科研人员融入高校的建设工作中。

3.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科研工作评估中,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化评价科研成果,给予他们工作上的肯定和恰当的评价,减少管理人员和评估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评估结果应公开接受监督,做到公平、中肯。弹性管理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鉴于工作特殊性,应当运用柔性原理原则,科学性约束其工作时间,在时间和空间上赋予科研人员一定自主性和灵活性。

四、结语

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已被各高校和企业广泛运用,学校在科研过程中必须顺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发展方向,使柔性管理充分发挥实践作用,进一步做好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将每一步发展都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施,充分提升科研工作的效率,完善高校水平发展。

作者:吕沁 单位: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维英.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柔性管理模式探讨[J].江苏高教,2013(2):43-44.

图书馆专业管理论文范文5

[摘要]

互联网的时代已然来临,网络也已深深的根植到民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随着“互联网+”风暴席卷而来,颠覆了许多行业的运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同时也渗透到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互联网信息知识和大学英语课堂的深度融合从本质上改变了教学的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走向了现代网络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着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方法。本文着重阐述了如何平衡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和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网络环境模式下的失调问题和现象,深层次挖掘影响制约网络英语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旨在努力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结构。

[关键词]

网络环境;大学英语教学;结构优化

近些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灵活性、高效性、便捷性特点突出,优势明显,特别是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说,网络信息化教学改革更是重中之重,只有走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才能成功。目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凭借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以及跨平台资源的共享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英语课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逐步使教学环境虚拟化,教学资源网络化,学生教材多维化等,使学生越来越多的感受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身临其境的语言学习共享资源环境,如何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使其更好的融合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一课题值得诸位教师进行深层次探讨和研究。

1网络环境新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内涵

在外语教学中,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是通过计算机科学应用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以及英语现代教学相统一、相融合的网络新模式,利用好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便利性、高效性、生动性等特点,实现教学的信息收集、图文处理、知识共享,其本质和内涵是通过以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效率应用实现最大化,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更快的实现师生实时交流,更高效的整合教学要素,让网络在英语教学中大放异彩,相互融合,产生集聚效应,达到网络教学整体优化,为学生创造多样化、便捷化、生动化的学习环境,使网络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和解决学习中存在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2网络环境新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2.1可以使资源共享最大化

教育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增强,特别是“互联网+知识服务”的出现,让教育信息化更好的融入到高校图书馆、“慕课”教学、网络远程教学、语音实验教学中去。另外,网络的教育资源异常丰富,英语教学课件和媒体素材在百度文库、道客巴巴、豆丁网等知识分享平台处处皆是,为教师搜集、整合各种宝贵的数据信息、最新的信息资料等赢取了宝贵时间,也可以通过最新的“慕课”方式分享教学成果,共享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实现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的获取和分享,极大地避免资源的分散和流失,也实现英语教育资源共享最大化。

2.2可以使教学环境个性化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仅仅是受众群体,授课内容固定,授课方式单一,对学生地域性差别、个性和水平不同均未考虑进去,没有很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相比之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则优势突出,个性化教学作用凸显,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水平高低和个人价值,最大限度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在能力,按照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用英语自如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地位平等,缓和了以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一味接受信息的现象,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最大限度实现了师生良性互动、积极融洽的学习氛围,此时,学生一转被动接受的局面,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用互联网技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2.3可以使教学模式多样化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往往通过图形、音像、文字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争取实现知识获取最大化。目前,教学模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教师为主体,多媒体软硬件为工具。在这教学模式中,播放的内容是PPT课件、课本附带的光盘等资料,附带老师详细生动的讲解,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信息量大、资源覆盖面广、图形并茂,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种是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资料和感兴趣的学习方法,主动获得所需的知识和信息,逐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开展研究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第三种是“慕课”的方式进行学习。“慕课”是一种基于网络、针对大众人群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就建议采用“慕课”等在线教学方式,用“互联网+教育”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再配置,实现全民教育水平均等化、跨越式发展。目前,许多在校大学生也正在通过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完成对大学课程的学习,与传统视频课程相比,“慕课”的课程更加注重开放性和互动性,很受青年人欢迎,新潮的授课方式,创新的授课理念都在改变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2.4可以使学生学习自主化

大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收集资源广,求知欲强,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网络教学既可以提供时效性和新颖性的英语资源,也可以及时更新相关英语知识。一方面,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一味灌输知识的单一教学模式,方便学生更快捷的获取大量有用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慕课”进行各种选课和测试,互相评论和交流,充分发挥互动性,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在不同教材内容、知识点上自由地浏览、学习、复习,极大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需求。

3网络环境新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则

3.1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最优化需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看待教学全过程,在英语教学系统中包含的所有成分、课堂内外教学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从整体的视角来论证教学过程中的最优化原则,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最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并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结构。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说,实践性很强,要求也很高,要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和效率最大化,一方面要利用网络环境组织师生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计划,选用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做到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组合达到最优。另一方面,要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法的选择、教师角色的变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选择、学习策略的选择、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选择、立体化教材设计与选择,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教学资源等等方面采取最优化原则,这样才能实现最优化教学效果。

3.2自主化原则

自主式学习是一种累积性并有目标指向性的学习模式(葛宝祥,2012:47-51)。目前,学生自主化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学校及教师的总体教学目标宏观调控以及教师科学指导,是国家教育政策、教师的指导干预和学生的自主性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因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目标受众群体,必须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汲取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系统,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由教师引导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氛围,指导学生构建自我学习框架,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更好的完善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形成一套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3.3互动式原则

所谓互动式原则是指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人”(师生、生生)和“人机”(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之间多方位、多层次互动教学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双向性和多向性,注重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协同作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输出建立在实践性和互动性的基础之上,互动是语言教学的重中之重,交流至关重要,促进了学习者与学习伙伴共同建构话语,促进了语言输入和输出,增加了学生们的语言储存量,增进了对语言更深的了解。特别是“慕课”的出现,真正改变了英语教学模式,使互动性和资源利用性发挥到极致,让师生们在开放、虚拟、仿真的网络化大学英语课堂中尽情交流和实时沟通。

4网络环境新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

4.1软硬件配套设施不够全

很多高校在英语课堂的软件及硬件配置上草草了事,只是进行简单的购置,并建立好网络中心和校园网工作,忽视了网络环境下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维护、整合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容易出现软件更新不及时导致的软件运行不畅,信息更新慢的现象,多媒体硬件设施维修不及时导致的播放不畅,运行受阻的现象,有的学校常年不更新计算机系统,陈旧老化,软件安装不上去,配置低,网速慢,耳机陈旧带起来舒适感不足,话筒不响,声卡没有及时更新等等现象,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的降低了学生们的网络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网络学习的效率,严重阻碍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4.2英语课件素材质量不够高

多数情况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PPT为主要课件进行教学,素材涵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生动形象的内容,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则出现了PPT内容与教材不配套,知识更新慢,有的老师PPT课件直接从百度文库、道客巴巴、豆丁网下载直接使用,并没有匹配学生的课型需求和本校的教学特色,有的老师将PPT和WORD文档内容一样,只是简单变换格式,并未从本质上改变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只不过是从以前传统教学的知识灌输变成了PPT课件灌输,有的老师过于注重表面动画效果和图片装饰,轻视内容教学,削弱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4.3网络环境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仍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它是指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很多高校的师生和用人单位都用这种评价方式,但是过于强调考试分数的话,容易忽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导致学习动机不善,往往造成为了评价而学习的恶性循环,容易产生英语成绩高,但口语水平低的情况。

5网络环境新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5.1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充实技术人员配备

在高校,配套设施的维护和运营他要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维护,电脑数量多,多媒体设施利用率高,师生移动硬盘和U盘等存储设施共同使用同一台电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进行软件更新和系统维护,特别是病毒袭击的时候更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因此,要提高师生的病毒防御知识,尽量在云盘、网盘或公共邮箱传输学习资料或作业,不使用外来U盘或移动存储设备。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购置新的硬件设施或正版系统软件,对专业人员进行基础设施管理、操作系统管理、应用系统管理、网络安全保密管理、信息存储备份管理、机房管理等知识的培训,能保证熟练的进行操作和管理,及时应对突发网络事件。

5.2整合高校网络教学资源

在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建设中,很多学校都整体购进了商品化的英语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整合和利用,必须着眼于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服务,满足教学需要,按照实用、方便、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设计,极大地优化了高校的资源优势,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教学资源,也为学生们提供的很好的自学和交流平台,提高了学生英语水平和人文素质,也增强了教学素材利用最大化。

5.3完善科学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相比之下,终结性评估自身缺点多,重结果不重过程,在对网络教学的监控和评估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与现代教育相适应,应以形成性评估为主要评估标准,群策群力,召集学校其他部门配合,教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建立智能评估系统,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使评估手段多元化,促进学生学习自主化,实行师生互评和自评机制,及时的了解学生的自我学习状态,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正确高效指导和及时有效的监督。

作者:吴贵武 单位:开封大学

[参考文献]

[1]姚丽强,周云峰.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4(23).

[2]陈蔓萍,刘钰峰.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5(12).

[3]耿娟,彭正文.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08).

[4]吴文亮.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J].柳州师专学报,2008(06).

第二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发展

[摘要]

基于对语用学涵义、诞生历程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提出语用学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五个启示:树立语用意识,转变教学理念;运用语用理论,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情感交流,培养交际能力;利用语码转换,提升教学效果;强化语用研究,促进教师发展。建议英语教师关注语用理论的发展,加强课堂话语研究,优化课堂言语行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关键词]

语用学;语用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各行业领域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如何合理使用交际话语,促进交际各方的人际关系,做到即坚持原则又互相尊重,在和谐交际语境下达成交流目标,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语用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已引起语言和教育研究者的密切关注,但将其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影响语用学理论对外语教学实践指导功能的发挥(刘伟、孙颖2014)。本文就如何将语用学研究成果有效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这一问题作深入分析。

二、语用学的涵义与诞生历程

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如何科学运用语言,即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语用学和语义学是互为补充的两个不同研究领域。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著名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首先使用了“语用学”这个术语(何自然1987),50至7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学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和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先后提出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ofpragmatics)在荷兰正式创刊,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得到确认(文旭1999)。从此,语用学研究引起了语言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范围不断拓宽,语用理论得到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知识层面上,而无法很好地理解话语语境,包括语言交际的场合,交际的性质,交际参与者的经历和个人情绪等,将不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即不能灵活得体地运用语言。因此,在交际言语行为实践中,只有合理地运用语用策略,才能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三、国外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1967年,英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逻辑与会话》讲演中提出了旨在创建一套系统的有关隐含意义的哲学构想,受到各学科专家的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及其各项准则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构建一般性会话原则和交际各方语言表述形式及内容的具体规定,其核心思想———合作原则成为语用学领域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但该原则也受到了不少质疑、批判、修正和改造。封宗信(2008)将始于Kasher的诸种寻求代替格莱斯原则的新原则称为“后格莱斯原则”(Post-Griceanprinciples),包括理性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而把以Levin-son为代表的肯定Grice哲学框架并以阐释和发扬为主的新原则称为“新格莱斯原则”(Neo-Griceanprinciples),包括数量原则、信息量原则和方式原则。格莱斯原则尽管受到不少争议甚至批判,但它为语用学提供了无法超越的哲学框架,并高度概括了隐含意义产生和理解的真谛,是语用学的奠基之作。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从语言使用的社会功能层面对语言的“社会性”进行了阐述,于1962年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后来,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功将言语行为理论与格莱斯会话含义学说相结合,把间接言语行为与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相联系(索振羽2000)。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Leech1983)在对语用学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进行了修正和扩充,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概念。Brown和Levinson则在1978年推出的专著《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PolitenessPhenomena》和在1987年出版的修订版《Politeness:SomeUniversalsofLan-guageUsage》中系统地阐述了礼貌理论,提出面子(Face)、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Acts)和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Theory)等基本概念(车云芳、郑娟2009)。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俞东明1993)。然而,上述原则并不能全面解释不同语境下语言交际实践中的各种语用现象,针对语用学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于1987年在其《PragmaticsasaTheoryofLinguisticAdapt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顺应性理论的概念,并在其1999年出版的新著《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她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使用者根据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等特性不断对语言做出选择的动态过程,也即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互顺应的过程。顺应性理论(Adaptationtheory)为语用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语用学逐渐“认知化”,认知理论不断地对语用学理论加以验证,而心理语言学的“自我中心论”(Egocentrism)却对格莱斯理论提出挑战。著名语用学者伊斯凡•克科斯把这两种理论相融合,提出了“社会-认知语用视角”(Social-cognitiveapproachtopragmatics,简称SCA),旨在建立新的语用学分析框架。SCA作为一种新的语用视角对语用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与运用价值。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非英语国家使用英语进行言语交际的人数远远多于母语为英语的人数,也就是说英语的使用呈现非本族化(nonnativisati-on)的新趋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Englishasalinguafranca,简称ELF)的社会角色变化改变了其交际属性,英语使用语境已从传统的单语(monolingual)逐渐转为多语(multilingual)和多文化(multicultural)融合并存的新常态。为此,不少学者意识到EFL(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教学实践应与ELF研究相结合,以提高英语教学对语用能力新内涵的认识。英语语境的多元化发展变化引起了语言研究者对传统语用能力观的重新审视。

四、国内语用学引进和研究概况

自胡壮麟先生1980年在《国外语言学》第3期上发表《语用学》一文至今的35年来,我国的语用学从引进、介绍到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语用学理论的引进使国内学者在明确了其基本内容的同时,也开始把这些语用理论运用于解决语言交际中的实际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翻译学和修辞学等领域。语用学理论在国内的发展主要是运用理论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相关研究以例证为主。理论研究方面,针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钱冠连教授透过对会话交际中量、关系、方式和质等的系列研究发现,在这四者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下,谈话并没有失败。因此他认为“合作不必是原则”,并提出用“目的-意图原则”代替“合作原则”。钱教授这一系列的实例研究,证明了跨文化交际中不能单一遵循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并不能满足各种交际情景的会话需求。20世纪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语用学的理解》专著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其顺应性理论对传统言语交际行为进行了语用学研究,并对其教学应用作理论探讨。于国栋(2000)认为可运用顺应性理论对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进行语用学研究,施洋(2014)则对英语课堂语码转换功能进行了探究;何自然和张淑玲(2004)对人们选择使用非真实性话语的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说假”(Decep-tion)是说假者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朱小美和阚智文(2007)认为顺应性理论能更完善地解释礼貌现象,礼貌原则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礼貌的顺应性。张艳君(2009)发现顺应论与合作原则相互扣合,共同指导具体的交际行为。冉永平和方晓国(2008)则从语言顺应论视角研究了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在教学应用方面,胡启海(2010)认为教师课堂言语也是一种言语行为选择过程;朱雅丽(2014)运用顺应理论对语用失误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避免失误的策略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也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委婉语的使用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关系的社交世界以及课堂语境的物理世界顺应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在语用研究领域的运用,拓宽语用学研究视野。周红辉的研究支持了Kecskes的SCA观点,并提出“自我中心话语”概念。随后,他又提出了与“自我中心话语”对立的概念“合作性话语”,将合作原则的“共同目的”与言语行为理论的“说话即做事”紧密结合起来,“合作性话语”也即“为达到共同目的所进行的言语行为”(周红辉2015)。“合作性话语”亦可理解为“具有合作性的言语行为”,它的提出不仅补充完善了SCA的思想和理论框架,并且积极地推动了其他言语交际现象的研究和发展。此外,多元语境下的语用现象也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冉永平(2013)对多语言、多文化语境下的英语语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与英语本族语单一语境相比,ELF背景的语用表现与语用关注呈现多元化新特点,表现出不少多元语用现象。研究还发现ELF交际凸显出交际主体的他者化与语境因素的多元化融合,出现了具有交叉文化语用特征的语言语用与社交语用表现。这对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语用能力问题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语用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教学的口语、翻译和写作等技能都属于语用能力研究范围。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虽然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强化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也得到老师们的认同,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课时数及学生人数等的影响,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以课文分析、阅读理解、语法分析和词汇学习等语言知识和理解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内容,忽视甚至省略交际和写作技能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口语和写作等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大学英语教学急需运用语用学理论成果,切实提高学生语用表达能力。从上述国内外语用学理论研究成果来看,跨语言文化交际合作性话语应以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保全原则等语用原则为基础,科学运用顺应性理论提升言语交际能力,针对语境的变化灵活采用合适的话语交际策略,进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标。这为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少启示。

(一)提高语用观念的认识,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许多证据显示,在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因素中,观念比知识的影响更大。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是教师在课堂语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所使用话语的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媒介,与教学效果紧密相关。教师虽然并非真正清楚其观念将导致怎样的课堂行为,但仍然习惯于按其自身观念行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话语活动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讲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通过话语渗透和引导,实现知识的传递,学生则从对教师话语的理解和接受中习得语言知识。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用适切的言语行为策略以顺应语言课堂学习语境,那么学生的语言综合语用能力也就无法提升。可见,教师的课堂话语及行为既是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手段,又是学生语言知识的输入来源和主要途径,因而教师的语用观念非常重要。教师对语用学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缺失无疑是学生语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运用语用学理论原则,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话语行为的数量和质量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可能决定教学的成败。从上述语用学理论分析可见,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既要顺应教学内容需要,又要顺应教学语境,包括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要运用适当的言语行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各种感官得到刺激,消除课堂学习倦怠,有效提高语言知识输入效果。可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语言情景(视觉输入),同时配以适合的背景音乐(听觉输入),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顺应课堂教学目标要求,采用恰当的课堂话语策略、互动模式和反馈策略,依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使每堂课都有新鲜感,防止学生因教学模式的单一而对课堂产生厌倦心理。然而,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图像和感官效果的过度关注,反而使课堂成为以PPT为背景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培养言语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语言教学的活动场所,课堂活动既是教学活动,也是语言交际活动。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非常敏感,他们对教师与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交往都很重视和关注。教师话语既为学生话语提供示范,又是学生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课堂话语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对大学英语课堂而言,教师的言语行为往往侧重于学生语言的认知,而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则有所忽视。教师课堂话语普遍存在话语数量偏多、话语的形式与功能存在单一、课堂提问开放性不强、师生言语交流互动偏少、教师对学生的反馈缺乏激励与尊重等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语用学的原理来审视现代英语课堂教学,通过采用恰当的话语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语境,提升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与动力。

(四)发挥语码转换的功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英语课堂既是教学平台,也是交流平台,课堂话语是知识传输、获得、建构等的重要媒介,是向学生传输可理解的语言知识的一种代码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话语质量决定着学生语言习得效果。按照维索尔伦的顺应性理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言传输知识的过程也就是顺应课堂语境满足交际需要、不断选择语言的动态过程。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两者既有语言共性,又有差异性,教师的课堂话语要适时进行语码转换,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其话语涵义。例如,将英语“brownsug-ar,blacktea”转换为汉语“红糖、红茶”,用双语解释汉语特色词“铁饭碗”(ironricebowl)、“一国两制”(onecountry,twosys-tem)等。英语教师应积极顺应课堂语境,充分发挥语码转换的亲和、调节及支持功能,增进师生感情,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话语可接受性,消除课堂学习紧张、焦虑、畏惧或倦怠感,减少语言学习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五)强化语用能力的研究,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如意,教师职业满意度不高,职业成就感低,教师自身语用能力不足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语用问题是当代外语语言研究关注的新焦点,对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使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英语的交际属性不断发生变化,多语及多文化相融成为当代英语使用语境的新常态。因此,教师要加强英语语用能力的研究,并将语用理论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拓宽自身职业发展空间。一是强化中西方语言文化知识的教学,提高驾驭跨文化交际话语情境及英语语用能力;二是重新审视英语使用能力的思想观念,注重多元语言文化相互交融协同建构能力的研究;三是关注英语课堂内外不同语境下教师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能力建构,以及学生学习语用能力研究;四是重视信息网络环境下言语交际行为中英语语言语用能力表现特征研究。

六、结束语

言语交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英语课堂既是教学平台,也是交际场所,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交际性质。教师言语行为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手段,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语言使用包括语用动机、语言选择和语用策略,涉及课堂话语语境的恰当性、多样性和可变性等多方面,语用问题成为语言教学研究的关注焦点。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课堂角色,完善教育知识、提升语用能力,加强教学反思、改进话语策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建议英语教师关注语用理论的发展,加强课堂话语研究,将语用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语言教学,以言语行为理论及顺应论为指导,促进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优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有效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作者:陈晓兰 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车云芳,郑娟.中西面子观差异及维护面子方略[J].中国电力教育(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2009(S1):147-149.

[2]陈晓兰.广东省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6(2):17-22.

[3]封宗信.格莱斯原则四十年[J].外语教学,2008,29(5):1-8.

[4]何自然.什么是语用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4):20-25.

[5]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2004(6):25-31.

[6]胡启海.英语专业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J].外语学刊,2010(4):110-112.

[7]蒋玉梅.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外语,2012,9(4):17-24.

[8]李航,杜尚荣,李森.论外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12,28(2):41-45.

[9]刘伟,孙颖.语用学与外语教学:回顾与反思[J].外语电化教学,2014(6):52-56.

[10]宁峰.英语教学中委婉语的顺应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5(5):126-128.

[11]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2]秦勃.礼貌的顺应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2):102-104.

[13]冉永平.多元语境下英语研究的语用关注[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3,45(5):669-680.

[14]冉永平,方晓国.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研究[J].现代外语,2008,31(4):351-359.

[15]冉永平,杨青.英语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能力及其重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6,48(2):287-299.

[16]施洋.语码转换在构建英语生态课堂中的功能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55-157.

[17]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8]文旭.中国语用学20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4):9-12.

[19]俞东明.语用学定义与研究范畴新探[J].浙江大学学报,1993,7(4):104-115.

[20]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4):22-27.

[21]张艳君.顺应论中的合作原则[J].外语学刊,2009(5):81-84.

[22]周红辉,冉永平.社会-认知语用新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6-10.

[23]周红辉.自我中心话语及其根源的认知研究[J].现代外语,2013,36(1):40-46.

[24]周红辉.“合作性话语”及其特征[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2):115-119.

[25]朱小美,阚智文.顺应性理论对礼貌的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3):81-85.

[26]朱雅丽.顺应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74-176.

第三篇:SPOC翻转课堂教学应用

摘要:

在国家鼓励高校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起了重庆理工大学会计信息化本科教学组的关注。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会计信息化部级精品课程之《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了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的课程背景,构建了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从前端分析、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多元化评价体系设计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学流程,最后对保障该模型有效运行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SPOC;春秋战国;翻转课堂;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会计信息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教育信息化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6年2月2日,教育部出台《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指导高校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使教学个性化、管理精细化、决策科学化。国家各种鼓励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的出台及实施,促进了《会计软件开发技术》(AccountingSoftwareDevelopmentTechnology,以下简称ASDT)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发展。但由于传统的ASDT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和考核方式弊端,不能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近年来,随着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关于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张华等人(2011)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背景和环境进行传统会计课程体系的整合,将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想融入到会计教学中,实现了会计信息化背景与环境下会计教学模式的变革。郭红等人(2016)分析了近十年我国会计学专业人才信息化能力培养的主要研究现状,认为教学方式改革逐渐成为会计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张洪波(2013)针对会计信息化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特点,在论证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改革,并对课程资源建设进行了详细研究。谭振梅(2016)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地。综观上述文献研究,现有关于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研究主要从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去探索,但有关ASDT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缺乏系统全面的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以下简称SPOC)教学模式设计及课程交互设计、课程评价与考核设计,尤其是结合“中国风”主题的教学情景设计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会计信息化部级精品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了其课程背景,构建了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详细阐述了该模式的教学流程,最后对保障该模型有效运行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的课程背景

国内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证明,探索新型课程教学模式,是高校培养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必经之路。截至目前,ASDT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已有所发展,但结合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课程教学模式却还处于探索阶段。ASDT课程作为部级精品课程会计信息化的本科课程,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不断地进行ASDT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为指导思想,秉承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PPT制作与演讲能力、沟通能力等为目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ASDT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会计软件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主,而传统教学模式仍以课堂上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不能满足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利用SPOC云课程平台,结合“中国风”春秋战国背景开展翻转课堂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学习内容设计方面,该模式通过将春秋战国的人物角色引入学生角色,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情景化建构,并将新知识与学生知识储备、背景建立联系,即实现知识的情景化,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构建

SPOC的“小规模性”和“专有性”为开展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的实际情况,该教学模型可以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一)课前:SPOC云课堂数据驱动下的学习策略

大数据时代,在线学习的发展趋势与大数据紧密结合。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利用大数据技术中心的存储、处理和分析SPOC云课堂中收集的海量教育数据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并且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SPOC云课堂数据中心的海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教师和教练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数据。SPOC云课堂数据中心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特征,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选择学习路径,并推送优质教育资源。学生自主学习云课堂推荐的优质课程视频、电子资料、网络和书籍等,并且参与SPOC平台的在线测验、在线互动和交流,及时总结和反馈疑难点。同时,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的疑难点并存储于SPOC云课堂数据中心。

(二)课中:以任务为导向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活动

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角色转变和教师课程组织。学生角色转变主要体现在学生组织架构转变和课堂参与形式的转变。在春秋战国翻转课堂中,学生以“战国七雄”各诸侯国命名,组长自封称号,如秦国可以叫秦穆公,组员由负责人赐封称号。学生由传统的独立学习型向团队合作型的组织架构转变,整个学生组织架构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另外,学生的课堂参与形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主动参与课堂的过程更长。在翻转课堂中展示作品时,其他小组学生轮流提问,教师在教学中全程参与并作总结,引导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教师课程组织方式是翻转课堂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上以任务书的方式告知教学目标,学生接到任务后,通过自主学习SPOC云课堂平台推送的优质教学资源,并结合课本基础理论知识和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制定出详细的课程任务方案。在作品展示的过程中,首先,小组成员重点讲解任务解决方案和课程设计,如何实现任务功能。其次,小组成员进入系统进行现场演示,演示结束后,所有其他几个国家轮流向该小组提问,所有小组演示结束后,进行小组互评,加强对其他作品的了解。最后,教师根据翻转课堂中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对整个课程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主要依据学生作品展示情况,给出小组分和个人分,为了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每组上台展示作品的学生不得超过3个,每个人得分不得超过3分;为了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制定积分卡,提问的学生每个人得分不得超过2分,有效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在整个翻转课堂的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在作品展示、互相点评的交互活动中反馈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知识库和案例库,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内化,还为以后的教学开展和改进提供重要资源。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充分利用了知识情景化、任务化学习策略,通过制定任务书,将ASDT课程与历史角色扮演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层认知参与,进而达到ASDT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课后:SPOC平台教学资源共享

经过春秋战国翻转课堂后,教师和学生会在SPOC平台上进行课后互动,教师根据翻转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布置课后作业、组织单元测试,学生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测试。另外,教师将翻转课堂中录制的课程视频、案例库与知识库、学生优秀作品及时共享到SPOC平台,并针对翻转课堂及时总结课程重难点。学生针对翻转课堂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课程总结,分享到SPOC平台。

四、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前端分析、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多元化评价体系设计四个主要环节实现的。前端分析是对课程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是通过对学习资源设计和教学情景设计来实现的,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实践指导;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考核学生知识认知与内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

(一)前端分析

课程的前端分析是任何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前端分析,教师可以设计出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前端分析对ASDT课程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课程教学的前端分析涉及到四个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ASDT的课程目标分析是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出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知识学习效果,即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适用于财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PowerBuilder12.5开发工具在财务数据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流程、关键技术和技巧,并运用该工具进行会计及其审计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学习者分析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会计知识储备、信息素养、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兴趣等方面的信息,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分析主要是以ASDT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对教学内容的范围以及重难点进行分析。学习环境分析是结合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的在线学习和春秋战国翻转课堂的教学环境,制定出适合学生知识认知与内化的教学活动内容。

(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是ASDT课程设计的重点。教师根据前端分析的基本情况,制定出适合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包括学习资源设计和教学情景设计。学习资源设计为学生对会计软件的认知与内化提供了重要并且多样化的工具,这些工具主要包括信息解释工具(网站、书籍、文献等)、知识建构工具(数字视频、多媒体软件、数据库、知识库等)、交流协作工具(微信群、QQ群、电子邮件等)、管理与评价工具(积分卡、考勤表等)。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来自主了解和学习知识,教师不仅可以在翻转课堂上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还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有效指导与监督。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情景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激励并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学习情境设计是通过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实现的,主要包括讲授式学习、移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角色扮演式学习。讲授式学习是教师根据SPOC平台汇总学生反馈的重难点和疑点,在课堂上重点讲解,教师根据讲授的内容提问,学生以小组和个人的形式回答,其分值由老师确定。移动式学习是将课堂与现实应用场景相结合,通过企业现场授课,授课教师包括财务软件公司的产品专家和企业集团的财务总监等企业专家,学生对ASDT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探究式学习是以任务为导向,导入情景式教学,以春秋战国为翻转课堂背景,学生通过“战国七雄”的角色扮演,对学习作品或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分享和交流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

(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是教学者以及学习者为达到教学目标或效果而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实践指导,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的实施促进了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的落实。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知识认知与内化创设了良好的环境。ASDT课程组探索出了讲授式学习、移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角色扮演式学习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多元化评价体系设计

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改革与创新,ASDT课程组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春秋战国翻转课堂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紧紧围绕课程培养理念与目标,以过程考核评价为导向,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客观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来讲,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评价体系包括学习平台评价、校内课堂评价、移动课堂评价、作品答辩评价四个部分组成,所占总分比例分别为20%、30%、20%和30%。平台学习评价是根据学生在SPOC学习平台中的学习行为记录进行评价,与平台学习相关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学习时间统计、平台作业、单元测试和在线交流表现。SPOC学习平台可以实时、动态地记录学习行为并给出课程完成效果评价。校内课堂评价是根据课堂交互活动、展示主体作品和讲授知识点来进行评价。课堂交互活动是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提问,以小组和个人的形式回答,一般小组分范围为2-5分,个人分范围为0-2分,可根据问题难度计分加倍计算。另外,教师提前布置的主题和学习知识点,通过团队学习,最后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讲授相应的内容。根据小组讲授和回答情况评价小组分,得分范围为4-10分。小组讲授人追加得分范围为1-3分。在老师或者小组讲授的过程中,各组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根据讲授内容自由提问和回答问题,每次得分范围为0-2分。移动课堂评价是根据学生在企业现场课堂中的自由提问和交流情况进行评价,由小组分和个人分构成,小组分是以组为单位提问,最高得分10分。个人分是自由提问和交流,每次发言得分在1-4分之间。作品答辩评价包括教师总结性评价、创新性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教师根据“战国七雄”作品汇报进行打分,总体评价最高分15分,创新性最高分10分。个人分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答辩,每个学生回答2个问题,每个问题得分范围为0-10分。答辩评价委员会由教师、企业教练、小组负责人和研究生助教组成。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课程单一考核方式,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每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能够很好地达到ASDT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五、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思考

(一)深化课程培养理念,实现各主体的目标协同

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模式应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国家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为指引,不断深化该模式的教学培养理念。通过学生、教师、教练、助教、学校及学院等有效沟通与交流,将课程培养理念深植到各主体中,实现各主体的目标协同,使得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理念开展课堂组织,提高教育质量。

(二)促进各主体之间知识流动,加强知识信息流通

在国家推进高校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引下,促进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教师、教练、助教等各主体之间的知识互动。通过SPOC平台、翻转课堂、新媒体、社交媒体的组合运用,优化知识流动渠道,增强知识信息流通效果。

(三)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翻转

在实施该教学模式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的组织架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学生以“战国七雄”的团队形式,以任务为导向,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交流互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角色任务主要是集中于课程组织、控制和评价三个重要环节。

(四)创新激励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有效的激励方式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关键。该模式采用积分卡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质量和对问题回答的满意度给予评价,并奖励积分,积分制的最终结果会记录到学生的最终成绩。实践证明,不断探索新型有效的激励方式能够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注重知识更新迭代

师应全面梳理知识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与课程教学需求,开发一系列用于课程教学的原型案例库与知识库。学生通过学习原有的案例库与知识库进行知识内化,发现新的问题,并重复反馈,可以实现对原有的案例库与知识库的更新,形成知识不断更新迭代。

作者:程平 万章浩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铮、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会计研究》2014年第11期。

[2]沈小燕:《中美比较视角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反思》,《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3]余瑞玉:《会计行业变化发展与财会人员转型》,《财务与会计》2015年第20期。

[4]张华、艾文国:《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变革》,《中国大学教育》2011年第6期。

[5]郭红、李巍巍、朱越:《会计信息化教育热点与前沿综合可视化研究》,《财会通讯》2016年第13期。

[6]张洪波:《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与实践》,《职教论坛》2013年第30期。

[7]谭振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6年第15期。

[8]杜俊娟、王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财会通讯》(综合•上)2012年第4期。

[9]张金磊、王颖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第4期。

[10]卢海燕:《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电化教育》2014年第7期。

[11]刘红霞、艾晓燕:《信息化环境中翻转课堂的交互设计研究》,《电脑时代》2016年第6期。

[12]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8期。

[13]陈允龙:《基于课堂情境的教案设计》,《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4]潘?:《浅谈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第7期

第四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我国的工科专业大学教育质量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针对我国多数大学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这种培养需求的情况,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出大学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和思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对话课堂、开放课堂、句号课堂和能力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并在“自动控制原理”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为促进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专业认证;对话课堂;开放课堂;句号课堂;能力课堂

1989年,美国、英国等6个国家发起和签署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即《华盛顿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的资格互认[1][2]。在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中,《华盛顿协议》是最具有权威和国际化意义的。2006年,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开始,成为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3]。国际专业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OBE)”和“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要求一切教育活动围绕培养学生的毕业要求和学生毕业后五年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利用专业知识和现代工具分析问题、解决(设计/开发)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并注重考虑工程与社会、环境、安全、健康、法律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同时必须遵守职业规范,应该具有沟通、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更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对通过专业认证专业的所有毕业生的评价或衡量标准。对学生而言,这些能力和素质要求对其在校学习和成长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为其毕业后的发展成才和长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企业而言,提高企业员工技术创新和人文素质,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创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而言,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素质,促进社会经济长久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实际上我国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难以满足这种国际能力需求,更难以满足当今社会、时代对人才的不断需求变化[4][5]。这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大多数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如知识灌输、封闭填鸭、缺乏能力锻炼等问题[6][7][8]。这对我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技能锻炼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对企业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针对我国多数大学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体系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核心理念,提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对话课堂、开放课堂、句号课堂和能力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为促进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奠定基础。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大学课堂教育模式的要求及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大学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产出导向”为原则展开,并进行“持续改进”。即以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有的教学活动和专业建设都要围绕如何使所有学生达到这个目标能力要求的中心而展开,并且在建设和改进过程中要根据实时反馈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对教学活动和专业建设工作持续改进。因此,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养成自发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文社会素养、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等方面均达到培养目标制定的要求。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或缺陷而导致难以满足专业认证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需求。一是填鸭灌输式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不能很好地按照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和“产出导向(OBE)”原则来确定和了解学生真正需求的知识,主要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和进度讲授,在讲课过程中较少注意学生的反应、效果和疑问等。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消化吸收”欠佳,易造成“营养不良”,并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影响[9]。二是封闭式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或课件,很少结合生产实际和国际技术发展前沿进行扩充和更新,使学生较少学习到新鲜知识。而且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和学生组成也是固定不变的,同专业班级不同课堂之间学生交流少、较少有教师课堂交流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易及时学习到专业最新知识,其知识面受到很大限制,“产出”也自然受限。三是句号型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或课后教师很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10],教师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一味地把教材理论知识进行死板讲授,学生的思维沿着事先确定的“行进路线”前进,学生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和启发教育,从而对课堂理论问题缺乏探究和理解不深刻,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四是知识型教学模式:目前大多数大学教学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给学生灌输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等缺乏重视[11][12][13],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容易出现“高分低能”或“书呆子”现象。以上传统的教学模式问题在多数高校教学课堂中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培养质量。1998年举行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曾提出“21世纪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谁轻视质量谁将被淘汰出局”。因此,在21世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环境驱动下,我国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通过专业认证工作推动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以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

二、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由灌输式课堂向对话式课堂转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大学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产出导向”为原则开展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和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和支持的毕业要求分解点,更要清楚整个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明白需要学习的内容、体系及其主要作用,了解技术发展现状,以教学大纲确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基础,并进一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相关课程知识。师生要共同把目前的灌输课堂转变为对话式课堂,加强知识、心灵和思维的对话与沟通。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教师不仅把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积极回答,教师更要围绕学生容易犯错和课程难点设置合适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并通过问题讨论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除了围绕实现课程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等,还要经常询问学生是否有听不懂或理解困难的问题,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以免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讲课过程中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和教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敢于跟教师辩论等。当然,无论学生的见解正确与否都要鼓励学生,以保证学生在这方面的积极主动性。这种对话式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或方法方面也要坚持对话:周期性与学生座谈、与督导人员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发现好的教学建议及时采纳,按照连续反馈和“持续改进”的思想,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这种对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课下QQ或微信课程讨论群里,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对课内知识问题答疑或讨论教学建议和方法等。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为例,首先师生共同学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基本点和课程目标等。针对该课程抽象难懂的特点,在讲授相关控制理论过程中,经常提问和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把抽象控制理论与学生生活或学习相关的事物或对象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及时针对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或意见。例如,学生反映自动控制系统的反馈控制原理和稳定性概念抽象难懂,则把反馈控制原理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等与学生喜欢的荡秋千活动或猫和老鼠等联系起来分析和理解。另外,根据学生和督导教师建议,结合学校背景特色增加许多石油化工自动控制案例。通过这些过程或方法,使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抽象的控制理论,还对自动控制原理学习产生兴趣。

(二)由封闭式课堂向开放式课堂转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还要具备工程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封闭式的大学教学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人员等方面多数是固定不变的,要求学生围绕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学习,教师讲学生听,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学习主动性。大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个性为主旨,最大限度地提供学习场所、思维空间以及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条件,使大学成为孕育创新人才的土壤。大学教师应放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把课堂教学从重知识轻实践、重传授轻学生探索、重成绩轻素质的培养现状中解放出来,构建以学生主动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结合其他优秀教材内容、最新专业技术发展现状更新教学内容,并应注意适当对先修课程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如果同门课程多课堂并行进行,允许学生到其他课堂进行学习,进而感受到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或模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讲课形式上,改变“教师讲台讲、学生坐着听”的固定模式。在讲课形式上,师生可以营造互动课堂,精选部分内容由学生通过自学、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等形式完成,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沟通、创新思考的机会;积极推进课程MOOC教学模式转变,大力建设网络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地点可以从教室延伸到学生宿舍、图书馆,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活泼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开放式课堂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发挥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知识,结合国内外最新教材补充最新自动控制工程原理、系统校正等知识;在讲课形式上,教师可携带遥控演讲笔、话筒走到教室中间,讨论启发式地讲授抽象的控制理论或概念,如根轨迹性能分析、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等;锻炼学生表达、沟通和自主学习能力,选择部分章节如误差系数计算、开环脉冲函数建立等改为自学、学生讲课、讨论与习题练习,最后教师对重点部分概念进行强调和明确、梳理和总结主要理论。为了加强理解和认识,把根轨迹绘制和控制系统校正等内容的上课地点从教室转移到实验室,边讲、边演示、边做边讨论,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相结合。在两个专业平行课堂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同门课程教师开设的课堂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最近几年根据学校要求大力加强了该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学生可以在课下灵活安排时间、地点进行视频复习或学习。总之,在这种开放式“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以主人公身份(主体)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由句号型课堂向问号型课堂转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具备利用专业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并具有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等。目前,传统的句号型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求知欲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问题引导教学路线和学生们的思维方向,需要以问号开始并以问号结束,甚至从一个问号串联更多的问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要求学生始终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应该让学生在结课后、毕业后和工作后养成“终身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好习惯。因此,要把传统的句号型课堂教学转变为问号型课堂,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课前学生的预习和查找资料过程中,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上课时除了解决不懂的问题,还要及时针对教师讲解内容提出课堂疑问,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有意适当地留出一些问题、疑问,以启发学生思考;课后除了完成作业,还要结合教师指定作业及其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除了期末考试,还有需要学生查阅资料、单独或小组协作完成的分析和研究型大作业,提高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力争每门课程以问号型模式教学,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发现、分析、解决和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如在“自动控制原理”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部分学习时,由于该部分是最抽象和最难懂的内容,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预习并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在讲课过程中,从“如何对利用频率特性曲线判定控制系统稳定性”这一个问题开始,不断引导学生提问或给学生留下疑问或问题,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在下课前进行总结和布置作业题后,还要布置相应的课后思考题,如:奈奎斯特稳定判据与劳斯判据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开频率特性曲线为何能够判断系统的闭环稳定性等。这些思考题既与当节课内容相关,也与下节课内容有联系,下一次上课时教师会重点提问这些问题。此外,本课程考核方式除了期末考试正常笔试,还包括一个大作业:自行选择一个熟悉的自动控制系统,完成系统原理学习、建模、稳定性分析和改善控制效果等。这样对全课程体系知识进行综合关联和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分析、解决和研究问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由知识性课堂向能力素质性课堂转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不但具有自我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必须具备利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开发和研究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因此,应改变目前的知识教学课堂为能力教学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动脑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能力,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等[14][15];同时注重人文社会素质等培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能力课堂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方式和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按照对话式、开放式和问号式模式开展课堂教学,还要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传统教育、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教育。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还应增加探究性实验教学、强化课程设计,以强化学生分析、设计、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对话式课堂、开放式、问号式课堂教学进行综合学习能力锻炼,还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自动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和对比、控制系统校正设计等研究性实验,以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学习;对自动控制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改革,如从对实际水箱物理系统的分析建模开始,再对电路搭建模拟仿真工艺模型,然后综合利用各种分析和设计方法进行综合设计,以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最后,通过PPT答辩和论文报告来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和撰写等综合能力。另外,在讲课过程中针对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或其他违纪情况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法律、礼貌、诚信、责任等传统美德教育;在综合设计实验过程中,首先开展工程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其理解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履行责任。如此,既改善了“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经过从灌输式课堂到对话式课堂教学、从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课堂教学、从句号式课堂到问号式课堂教学和从知识型课堂到能力型课堂的转变,就形成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体系。按照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再结合其他培养体系的改革体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技能和人文社会素质就会逐步提升,并最终满足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陆续在“自动控制原理”的课堂教学中逐步进行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有关改革,涉及2010级到2013级自动化、电气自动化和测控等三个专业24个班级,其优秀率和通过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班级,且连续4年监测到的关于学生平均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的数据有明显改观。相关专业的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智能车设计竞赛和“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自动化挑战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2013-2015年学校代表队均荣获“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自动化挑战赛决赛特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连续四年就业率全校名列前茅。事实表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是有效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宝 李贞刚 阮伯兴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民选.关于高等教育认证机制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5(2):39.

[2]陈益林,何小其,马修水.应用型大学特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2):105.

[3]毕家驹.关于中国工程专业认证的所见所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10.

[4]叶洪涛,罗文广,曾文波.基于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2(10):34.

[5]吴文辉.专业认证制度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改革探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72.

[6]李永夫,徐秋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107.

[7][10][14]许长青.师生对话:课堂教学成功的桥梁[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4):46,46,46.

[8]侯耀先.新课改呼唤“活”的课堂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2(3):12.

[9]尹天松,张玲.启发:课堂教学中的双刃剑[J].当代教育科学,2004(17):22.

[11]王育培.从封闭走向开放———试论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构建[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1(4):12-14.

[12][15]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12-13.

[13]曹净植,王晓杰,宁南.多要素融合下课堂教学方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166

第五篇: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

自翻转课堂引入国内以来,高校各学科都在探索翻转课堂在本学科内的应用,大学英语教学同样如此。这既给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改革契机,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文在充分肯定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期推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问题与对策

所谓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教学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生课上学习、课下作业的模式,创造学生课下学习课上练习巩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自2010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引入中国以来,因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当前教育改革要求而备受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在高校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英语教学质量,顺应改革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英语知识的内化

根据埃里克•马祖尔的同伴教学法理论,学习过程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行为是学生接收知识的过程,而课下完成作业练习则是对课堂所接收知识的一种内化,且知识内化的过程则是知识学习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学生做课后作业练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从而阻碍了知识内化的有效进程。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后作业练习的过程当中,倘若遇到不懂或把握不准的问题,可以通过针对性地观看教学视频消除学习当中的顾虑和不解,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内化。

(二)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集体授课时我国乃至整个世界教育中的传统做法,集体授课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师资源,但对于作为教学主体的每个学生而言,却无法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要求。翻转课堂的存在则把教学的主体地位还于每个学生个体,让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选择性的观看教学视频或单个的寻求老师的帮助。翻转课堂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将学生从传统的集体教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并在当前大数据分析的技术支持下,最大限度地整合网络教育资源,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性。

(三)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必须有相应的语境环境才能推动英语学习水平的大幅提升。大学英语翻转课堂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为英语学习者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语境环境,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而且,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与老师进行直接的联系和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理念与翻转课堂的冲突

长期以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过程当中逐步摸索出一些自己的教学理念,而且这些教学理念可谓经久不衰。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立于三尺讲台之上,其优越感和主导感油然而生,对待学生常以师者自居,无形当中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而翻转课堂作为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其中隐含着自由、平等的文化价值,这与大学英语老师长期形成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冲突。一些老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摸索出了一系列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且在教学实践中屡试不爽,由此形成的教学习惯一时间难以转变。

(二)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与翻转课堂的冲突

在我国当下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以考点为导向,对英语的学习摆脱不了死记硬背的窠臼。虽然,大学阶段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经年累月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一时难以改变。而且,虽然没有高考压力,但面对每个学年的期末考试、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诸多的考试项目,大学阶段的学生不得不重拾中学阶段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应对上述诸多的考试。这与翻转课堂中所强调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个性满足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独立自主的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还有进行自我总结,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自我提升。这对于长期依赖老师讲解重点、难点的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三)翻转课堂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

翻转课堂是以现代化的软硬件设施为基础的。没有相关配套设备的支撑,翻转课堂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然而,从当前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很多高校在翻转课堂软硬件设施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很多高校不具备开展英语教学视频录制的场所和设施,英语教学视频的录制没有固定的、规范的场所和设施;(2)缺乏专业化的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信息化建设滞后,网络维护和更新不到位;(3)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资源建设不到位,缺乏域内英语网络资源;(4)信息化平台管理权限分配不均等。

三、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理解“翻转”内涵,转变教学观念。

大学英语教师要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全面透彻的了解“翻转”的内在含义,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大学英语老师应适当的放低自己的身价,摆脱课堂主导者的思想包袱。翻转课堂就是为了将教学的主体地位重新赋予每个学生个体,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只有转变以往课堂主宰者的角色观念,才能够真真正正的将学生纳入到教学主体的范畴。其次,要全面理解“翻转”的内涵。诚如浙江大学陈越在分享慕课建设经验中所言:“在录制慕课时,应6-7分钟变化一下教学节奏,以便能够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不能过于偏激,千篇一律的教学视频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倦怠感。

(二)加强师资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的改变,它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在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和推广,必须建立一支既懂教育教学,也能数量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提升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专业的培训,使大学英语老师掌握视频录制、剪辑和整理的技术;其次要积极转变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同,大学英语翻转课堂重新确定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老师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而非以往的主导者。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改革以往与翻转课堂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便能够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新形势。

(三)转变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生应积极转变自己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应试教育的“熏陶”下,我国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几近“蜕化”,而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是无法适应翻转课堂的。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必须以学生具备自主学生的能力为基础,且为配合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应转变传统的期末考试制度,取消以学习成绩为主的学生考评机制。只有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以相对轻松的心态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没有了考试重点的束缚,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逐步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推荐英文电影如《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娱乐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四)加大翻转课堂软硬件设施建设。

翻转课堂的开展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支持,倘若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英语翻转课堂是无法维系的。因此,加大对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资金投入,积极引进、添置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势在必行。各高校应重视翻转课堂的建设,明确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立专门的翻转课堂改革小组,完善组织领导建设;设立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建设专项资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提供专门的教学视频录制场所,促进教学录制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扩充电子阅览室机位规模,保障网络终端的数量;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网络资源,实现信息化平台管理权限分配的均等化等。

作者:唐巧惠 单位: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阮全友.翻转课堂里的TPACK和TSACK———基于一项英语教学研究的讨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4(5).

[2]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4).

[3]龚红霞.试析“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部分实践和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7).

第六篇: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

翻转课堂指的是对于课内和课外时间进行重新分配,将学习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从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教学前置和后置的方式,代替传统课堂的知识讲解、拓展和实践环节,将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用来开展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知识的体验和构建。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基本策略。文章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为例,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公共英语;翻转课堂;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和自主学习在目的和形式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这为“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实践方向。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为了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与探索。

一、开发教学资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要做到这一点,高校和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硬件建设

高校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普及校园网、建造计算机实验室、语音实验室、英语活动室等方式,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物质基础。例如,学校通过建造语音实验室,能够在听力和口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提高听力水平、纠正口语发音,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英语的听说训练,实现自主学习。

(二)加强软件开发

体验式英语学习系统、在线英语教学平台、师生在线交流工具等现代化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使英语教学在时间、空间和流程上实现全方位翻转。例如,在学习“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体验式英语学习系统,使学生通过观看并模拟西方国家情景交际的视频,总结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学生由被动思考变为主动思考,由机械接受变为自主探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资源储备

教师应该依托校内现有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课件、微视频、在线习题、背景知识库等配套教学资源,为课堂翻转和自主学习提供资源保障。例如,在学习“代词的用法”时,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代词的分类,给学生提供若干个微视频,供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在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专门针对代词的在线习题库。通过教学前置和后置的方式,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

二、重塑师生关系

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重塑师生关系,实现教与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因此,为了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的定位与认识: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要实现课堂翻转,教师应该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敢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参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学习"Mr.DohertyBuildsHisDreamLife"时,教师可以针对"Whatisyourdreamlifelike?""Howcanyoumakeyourdreamcometrue?"等问题与学生展开平等的交流与讨论,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使学生勇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将学习的主动权由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例如,教师应该传授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即使脱离教师的辅助,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来获取英语知识、培养英语思维、开展语言实践,从而进行自主学习。

三、优化教学流程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鼓励课前预习,实现教学前置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使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等方式,解决词汇、短语、语法等知识性问题,并从中探索出学习英语知识的规律和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学习英语知识,并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例如,在学习“TheFree-domGivers”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将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等预习目标分类列好,并要求学生在完成预习目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展开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教学前置,节省课内知识讲解的时间,并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体验创造了机会,不仅实现了课堂翻转,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鼓励课上探究,实现教法改革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对于课内外时间进行了重新调整,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解和习题讲解等环节转移到课外,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开展合作、探究、交流、实践等课堂活动,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英语课堂的彻底翻转。因此,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再通过机械练习与硬性灌输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锻炼技能,而是通过小组讨论、情景表演、任务驱动等课堂活动,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得到巩固、英语技能得到锻炼、英语思维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LegalandMoralImplications"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What'syouropin-iononlegalandmoralimplications?"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一步组织小组结论分享活动或小组辩论活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三)鼓励课后实践,实现教学后置

在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课后环节,使学生没有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于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与实践,使课堂无法获得完全翻转。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重视课后实践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后置,促进课堂翻转。一般来说,课后实践活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知识巩固类,包括在线配套练习、微视频知识拓展、网络教学资料分享、背景知识介绍等;二是兴趣培养类,包括英语兴趣小组、英语口语俱乐部、英语阅读协会等;三是语言实践类,包括岗位实习、短剧表演、辩论比赛、跨国联谊等。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岗位实习,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从事岗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英语知识、锻炼语言技能、了解英语文化、培养英语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英语课堂教学的翻转。

四、革新评价方式

在大学公共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教学评价进行翻转与革新,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学习评估与教学指导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创新评价形式,彰显自学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单纯的课内学习变成了课前、课上和课后学习三大部分,传统评价形式显然无法满足评价需求,也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该对评价形式进行革新,通过预习结果检验、线上作业批改、课堂表现记录、课后语言实践报告、英语活动作品分享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变化得到体现与关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例如,通过语言实践报告的方式,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与实践中的方法、思路、情感等因素,使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在语言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完善评价标准,评估自学能力

在传统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增设与自主学习有关的环节,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态度、方法、成果等内容纳入到评价标准当中,使学生对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有所了解,并加以改进。例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估,并在三个维度中,都渗透与自主学习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自身的自主学习成果与发展趋势,从评价的角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教学资源、师生关系、教学流程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引发广大教师对于这一话题的关注与讨论,推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翻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大学生在公共英语学习过程中,知识、素质和技能的协调发展。

作者:雷蕾 单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葛瑞峰.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观念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2]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