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学生教学改革思考

金融系学生教学改革思考

 

一、金融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现状   2006年,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国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纷纷进入中国。   中国的金融机构开始面临大规模的竞争。为控制风险、提升盈利能力,中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从盈利水平较低的城镇和县域撤离;盈利模式开始从固守利息收入业务,逐渐向既重视利息收入、又重视非利息收入业务的“两手抓”模式转移。同时,主要面向中小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型国有银行让出的空间。   为此,金融人才需求表现出二元化的特征。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大量基层应用型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又急需大批从事中高层次金融工作的人才,如,财务管理人员、资产负债分析与管理人员、内部风险监控人员、金融工具创新人员等。又如,全能化的大型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除了需要部分基层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金融营销或客服咨询等业务外,更多的是急需会经营、能管理的中高档金融人才,这些人才需求多以金融专业的研究生为主。而近年大量产生的中小金融机构,它们既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业务研发人才,同时又大量需要面向中小客户的信贷人员、基层业务人员。   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2004年开始招收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作为金融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必须重视这种差异化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课程体系。   (一)审视金融系应届毕业生直接就业现状。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比例并不很高。据统计,金融系2010届毕业生87人,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19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2%;而2011届签订三方协议的应届毕业生更少,只有11人,仅占当年金融系毕业生的13.4%。①   从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来看,2008—2010年,毕业生在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类型金融机构就业的比重仅为13%、6.6%和21.3%。[1]以上可见,金融系灵活就业或在非金融企业就业的比重较高。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金融系目前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关。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在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方面下决心、花工夫。为此,针对毕业即准备就业、不想考研的学生,要为她们打造业务应用型课程模块,并引导她们选择应用金融类课程,以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增强专业的应用能力。   (二)关注金融系考研毕业生群体。由于人才市场对金融中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客观形势及金融系成立以来形成的优良学风,每年均有50%左右的学生选择考研,且2008—2011年以来,应届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分别达13%、12%、18.4%、17.1%。②金融系一直重视考研学生,但在培养方案上并未有系统化的体现,客观上需要凝练考研关注型课程模块,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寻求中高层次的金融就业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提升学生的就业层次。   与此同时,无论是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考研深造,归根结底,还是要掌握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层面的要求和技能,适应不同岗位的切实需要。为此,还需要强化金融实训类课程模块。   二、业务应用型课程模块的构建———应用金融课程模块   (一)金融系的优势与不足   1.金融系的办学优势金融系拥有7年多的本科办学经验,已培养四届毕业生。且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较好,练就了一批有丰厚教学科研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   教师员工形成了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金融系的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方面不断优化,尤其在科研方面,已经在部级、省部级、校级、国际横向等方面开始全方位主持科研课题,形成了全部教师都有科研课题、人人都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另外,已经有一半的教师拥有到国外学习、讲学、考察的经历,办学的国际视野和迎接教育全球化挑战的能力明显提升。同时,做到常年聘请外教讲授专业课程,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金融系日常性工作内容。   2.金融系办学中的不足从金融系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总体上仍没有摆脱传统宏观金融的思想,与金融学科向微观发展的总体趋势存在偏差。[2]   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的专业选修课程以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两个模块菜单,结合选定的专业方向进行的选课学习难以与当前大众教育、通才教育理念相匹配。从师资队伍来看,教师多数仍缺乏金融实务的工作经验或在金融机构工作实践的经历,授课中仍以理论灌输为主。虽也试图理论联系实际,但仍显不足或滞后于业务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许多教师授课内容仍主要囿于课本和教材本身,跟踪金融新业务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教师尚且缺乏系统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技术,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专业需要的业务应用型人才必然还需要大胆尝试和勇于改革。[3]   (二)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从中华女子学院的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和金融系的办学时间和特色来看,金融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中小金融机构的各种岗位和大型金融机构的中低端岗位。既要区别于高职高专一线柜台式的人才培养,又要具备扎实的金融学基础知识、了解金融产业发展趋势和金融市场状况、掌握岗位业务技能、熟悉银行各项业务操作,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国际视野,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调研目前的金融人才需求结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专业能力或水平:柜台操作和单据处理能力,存款、贷款等负债和资产的营销能力,贷款的发放与风险控制能力,全面掌握中小企业金融、个人金融、公司金融等各种业务的能力,学习和效仿其他金融机构的新业务的能力,资产负债比例和管理能力等。   (三)构建应用金融课程模块的思路   1.构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模块#p#分页标题#e#   从目前多所高校金融学的教学计划来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加强和完善。   一是不断加强实验教学,包括学习金融、保险等业务处理能力的操作模拟及金融数据分析能力的软件操作;二是将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科技创新等贯穿在学生四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其了解金融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构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必须做到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统一,提高金融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此,需要科学、规范、合理地设置应用金融课程模块。   2.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一是要结合当前及未来金融产业的发展状况设置相关的课程,除了设置金融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外,还要设置相关辅助金融产业和支持金融产业的课程或者相关专题,如中小银行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金融统计学、货币政策专题等。二是结合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实践,将我国现行对金融行业的政策、措施、改革成果及创新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我国金融动态,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部门业务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成为“懂知识、会操作、明政策”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三是课程设置突出行业层次需求,打造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特色时,旨在将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培养成为为地方经济金融发展服务、面向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地区、区域性金融人才。   三、考研关注型课程模块的凝练———理论金融课程模块   (一)关注金融系考研学生的重要意义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及就业岗位的客观需要,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考取了研究生。近年,国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指标一扩再扩,录取率不断提高,达到三分之一左右。①从女院金融系学生的情况来看,每届都有一部分学生毕业时首选考研,2008—2010年考研率分别达13%、18.4%、17.1%。②考取研究生有利于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解决金融系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此外,研究生考试是优秀本科生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对考研学生的关注对金融系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金融系提升学生研究生考取率的条件   1.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首先,学校领导对考研工作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金融系“把考研作为特色之一”去抓。其次,校领导在学生工作会议和就业工作会议上也对考研工作给予了肯定与支持。再有,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对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工作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如招生就业处专门邀请在京相关院校的研究生院领导来学校与中华女子学院各二级学院、系、部负责人研讨,介绍招收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新政策等;教务处为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拨出专用教室,供其复习备考使用;其他系部的教师也曾多次欣然接受邀请,为金融系学生开办了与考研相关的辅导讲座和课程等等。几年来正是有了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金融系学生才得以在考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金融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扎实,考研录取率比较高   近年来的相关数据显示,金融系学生的知识基础很扎实。从山东省考生入学的录取分数可见一斑除了2011年,金融系从山东省理科生中的录取平均分一般在570—590分之间。③应该说,按这个标准录取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智商还是比较高的。   当然,从表1中不难看出,金融系学生的入学录取分数与其他院系相比并不是最高的,有的年份甚至很低,比如,2009年排第六,2011年排第九,但金融系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却较高,最高在18%以上(见表2中2010届数据)。这恰恰说明了金融系学生考研的潜力很大,教学质量较高和教师引导得当。   另外,从报考研究生录取率(考取率)的校内横向比较来看,金融系学生的表现也是比较突出的,近两年都排在第一名。   3.师资队伍水平较高   金融系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拥有教授职称的教师2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教师2人,拥有和在读博士学位教师7人,占全部专任教师的近60%。其余教师全部拥有硕士学位。也就是说,金融系全体教师都拥有成功考取研究生的经验和能力。其次,金融系还拥有2名校级教学名师,3门校级精品课。再次,金融系教师承担了从部级、省部级、横向课题到校级课题等各种各样的科研和教改课题,人均主持课题数近2项。全系课题经费总额已经达到45万元左右,人均经费3.7万元以上。全系发表科研论文数年均在20篇左右。另外,年龄最大的教师不过50岁,最小的也在33岁以上。因此,金融系拥有一支专业水平高、年富力强的优秀师资队伍。这是提升金融系本科生研究生考取率的重要决定因素。   4.地缘优势和信息优势较强   中华女子学院位于首都北京,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同时,这对于学校及报考研究生的毕业生来说,无疑又具有便利获取考研信息和资源的优势。   (三)对“考研关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反思   为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层次和质量,需要强化对考研学生群体的系统化关注,凝练考研关注型课程模块。   1.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   ,对外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的初试专业科目主要集中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有的高校还包括专业英语。从复试科目看,主要涉及货币银行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中央银行学和商业银行学等课程。上述三所财经类大学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涉及的所有专业课程,我校金融系都已经开设,并且金融系还开设有金融英语、金融英语口语与听力两门课程。这为学生考取研究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更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我校金融系本科生初步具备了考研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基础及潜力。#p#分页标题#e#   2.“考研关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从考取对外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的我校金融系毕业生提供的反馈信息来看,金融系目前的人才培养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金融系目前本科开设的专业课程授课内容过于简单,没有达到考研的水平,对于考研直接帮助作用不大。结果是在备考期间,多数学生不得不参加校外的考研辅导班。这样,既影响了她们学习本科专业课程,又影响了考研复习,还让多数学生承担了外边辅导班的高学费。其次,攻读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在本科学习期间虽然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不过与经济学科的结合略显欠缺,经济数学的思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给金融学的继续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再次,已在读研的毕业生们认为,本科阶段应该营造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或参与金融实践的机会,提供学生科研立项,开展课题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发挥更多的自主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   另外,从本科课程设置来看,目前可供选择的课程会受专业方向的限制,或者从总体来看,会受课程模块总量的限制。在本科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内容和掌握的知识面偏窄。比较来看,那些具有多样性课程菜单的高校本科毕业生,视野则更为开阔。最后,在读研究生也提到了本科课程内容的运用能力不够,或运用课程内容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如,《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金融学重要的分析工具,要能够培养起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再比如,《证券投资分析》,是金融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应该培养起学生实际操作证券投资、投机及其保值交易的能力等。   (四)“考研关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措施   首先,实施差异化的课程模块,凝练理论金融课程模块。为进一步提高金融系毕业生考研率,构建差异化的课程模块,将考研关注型课程模块打造成理论金融课程模块,主要提供与考研相关的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和商业银行学等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而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尤其重点关注考研的题型和内容,适当增加和补充模拟题和往年的考试真试讲解。   其次,选用差异化的教材和考卷。为了直接提高研究生考取率,我们在讲授理论金融的考研课程时,可以直接采用几大财经院校或财经院系的考研指定辅导用书作教材,或者把这些辅导书中的重点内容加入到我们相应的课堂讲授中。另外,与考研相关的课程期末考试,可以考虑直接采用考研真题或模拟试卷考试。   四、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设想   (一)构建差异化的金融课程模块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华女子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为进一步深造预留接口,二是为直接就业作准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为此,需要打造“2+1”专业课程模块,即根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不同侧重点,设置理论金融课程模块、应用金融课程模块和实训金融课程模块三个模块的专业选修课程菜单。有意向考研的学生增加在理论金融课程模块中课程学分的选择,相应减少在应用金融课程模块中课程学分的选择;引导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相应减少在理论金融课程模块中的学分,增加在应用课程模块中的学分。其中,在理论金融课程模块中,课程设置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金融专业理论功底,为后续的专业提升或继续深造奠定理论基础。而应用金融课程模块则侧重于根据金融业涉及的各个领域,适应各个金融领域和方向所需技能的要求,分别设置面向中小客户的中小金融机构课程模块、证券投资模块、保险业务模块、信托租赁担保典当实务模块四个模块,侧重于金融业务实务的应用,为强化金融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作准备。为提高全体学生金融学专业的应用性,在实训金融课程模块里,设置三个基本的能力课程模块和辅助的实践教学项目,即包括:银行业务处理能力课、证券投资业务处理能力课和保险业务处理能力课三个模块及创业大赛、学术讲座、模拟比赛等辅助教学项目,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业务实操能力和专业技巧。总体而言,不管是毕业直接就业,还是读研,在理论金融课程模块与应用金融课程模块中的选择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均要体现金融学专业不同层面的应用性。为此均要重视实训金融课程模块,且注意与前两个课程模块的衔接。   (二)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   无论毕业生继续读研,还是直接就业,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是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打造一支高职称。高学历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都至关重要。   对承担理论金融课程的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其继续深造,且对考研的趋势和动向要有研究。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当研究生考取率超过以往水平时(如超过毕业生总数的18%),对于承担考研课程的授课教师实施奖励政策,比如,研究生考取率每高出2个百分点,就向承担考研课程的教师发放“考研课程总课时量×5元”的奖励。这样,当研究生考取率达到x%时,给每位承担与考研直接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发放“总课时量×5×(x-18)÷2元”的奖励。   与此同时,针对应用课程模块的教师,给予资助和支持,引导教师向实践学习、探索“干中学”的教学模式,资助教师到金融行业进行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实习或培训;聘请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提供咨询,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实习计划,或提供对金融系师生的培训,担任金融系教师实践的行业导师等,切实提高金融系专任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和技能。   总之,基于金融系目前学生就业的现状及金融学专业面临的形势,必须制定一套面向人才差异化需求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时,要不断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