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发展宗教文化旅游信息化的意义

探析发展宗教文化旅游信息化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散客游和个性化旅游趋势的进一步增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依靠网络。网络媒体已明显超过电视和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成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据统计,约有61.2%的游客认为网上信息对旅游决策有影响且影响很大,宗教文化旅游市场亦需大力发展网络营销。

(一)发展网络营销

宗教文化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实质是借助互联网,为游客提供与目的地相关的宗教文化旅游信息,从而推广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引导、促成潜在游客决策,实现营销宗教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宗教文化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载体是宗教文化旅游网站。优秀的网站应该提供丰富的旅游信息和安全便捷的在线交易两个主要方面。据调查,担心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是影响游客使用在线旅游公司服务的最大因素之一,占到受访人数的46.8%。宗教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应与目的地金融部门积极合作,建立一个方便快捷、安全保密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为游客创造安全的网上消费环境。同时,不断完善网站在线信息服务、现场信息服务和热线声讯服务,大力推进各类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融合。

(二)注重微博的力量

2011年上半年微博增长率高达208.9%,截至2011年6月用户数量达到1.95亿人。据《中国青年报》调查(2117人参加):69.0%的人关注旅游微博。25.6%的人已经使用旅游微博,43.4%的人正打算用[5]。微博已成为旅游目的地树立品牌形象和扩大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首先,利用微博扩散性强的特点,大力开展有奖微博转发、微博投票、微博直播、微博征文、微博调查等营销活动,以加强受众对宗教文化旅游的信任度。其次,微博具有“微语言”的特点,这与宗教思想具有语言凝练的特点之间具有先天的匹配性,将宗教思想在微博中传播,既可教化受众,又可在受众中提高知名度。

信息化有利于宗教文化资源的保护,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

宗教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对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置若罔闻,毫无顾忌的滥用开发,必然导致它的被破坏、被消耗,甚至是消亡。未对宗教文化景区的游客容量、环境承受能力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调控,游客大量涌入景区致使宗教文化资源损耗严重的事件时有发生。敦煌莫高窟的旅游部门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曾一度把大量的游客引进狭小的壁画石窟内,游客衣物与墙面的摩擦、洞窟长时间开放使得光线增强、游客呼出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改变了窟内空气成分,过度开发导致的不利因素致使1500年前的精美壁画变黑发软,损坏速度大大加快[6];少数游客任意刻画、涂抹、攀爬文物,使资源遭受不必要的人为损毁;相当数量的宗教文化器物遭到不法商贩的盗窃、收购、倒卖;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手段,许多宗教文化礼仪亦随着高僧大德的去世而失传。宗教文化旅游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宗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

(一)建立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系统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应用数字标签、视频监控等技术,实现对宗教文化旅游景区环境、动植物、文物等资源的数字化检测和管理,防止文物丢失被盗和游客损毁文物行为的发生;利用RFID、二维码标签等信息技术对重点宗教文化资源进行标记联网,形成物联网系统;对环境变化敏感的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景区建立传感器网络系统,动态采集并监控景区内大气水分及有害气体含量、水资源质量、温度、噪声等指标,通过自动的适时分析技术对潜在危害宗教文化资源的环境变化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保护。

(二)建立宗教文化资源数据库

将与宗教文化资源有关的文字、影像、以及音视频等各种信息都纳入数据库,为宗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提供准确、便捷的基础数据服务。通过监控系统,可以实时察看和记录宗教文化资源的状态,并将其与数据库中记录的宗教文化资源原始状态相比较,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宗教文化资源数字博物馆或者将数据库与旅游网站捆绑融合,把物理的宗教文化资源转化成通过访问网站就可以轻松参观游览的数字化形态,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入宗教文化旅游,而且通过“多进数据库,少进文物库”[7]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为因素对宗教文化资源的损毁和破坏;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濒危灭绝或难以传习的宗教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将这些宗教文化资源的起源、产生条件、产生过程、氛围环境等用数字技术进行采集、整理,建立系统、完整、可恢复的宗教文化资源数字档案。2009年,佳能(中国)用世界先进的影像数字技术对涵盖羌族音乐、手工艺、传统节日和释比文化等四个方面的濒危羌族文化进行了记录,形成了静态和动态数据库并捐赠给国家相关机构。

(三)对宗教文化资源实施数字化保护和修复

宗教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就是用数字化技术对宗教文化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展示和传播,从而使其转换、复原、再现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例如可以利用三维图形技术或者虚拟现实技术,对开封大相国寺罗汉殿建筑的形式、结构、装饰题材与雕刻、建筑技术等建筑学中的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准确地采集和复现,不仅可以让游客全面、深刻的感受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建筑的影响,而且可以使这一建筑在“数字化”层面上得以永久保存。对于已损毁的文化资源,还可以对其进行数字化修复。传统的修复主要是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或者工匠直接在宗教文化资源上实施修复操作,其操作是不可还原的,具有较高的风险性。数字化修复则具有可重复性和虚拟性,没有破损的风险。以体现藏传佛教思想的唐卡为例,利用数字化技术,从退化、折叠、划痕所造成的裂纹、破洞等图像中重建原始图像,从而提出不同的图像分割、修复方法,恢复破损图像,再现唐卡的完整画面,修复过程中还可以避免传统人工修复的风险。

信息化有利于挖掘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提升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

宗教文化是宗教文化旅游的灵魂。“由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既包含了丰富的形式美和精湛的艺术美,又蕴含着深刻的内容美,因此,对旅游者的文化修养素质要求较高”[9]。学者张法指出:“在现代学科体系中,建筑、雕塑、壁画、文学是属于艺术的,但在佛教里,寺庙、佛塔、雕塑、壁画、故事,却不是现代学科体系那种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佛的形象现象。如果你仅把它们当作一种艺术来理解,不仅显得肤浅,而且歪曲了佛教艺术的本义。只有你从寺庙、佛塔、佛像、壁画的艺术形式中感受、认识、体悟到其中的宗教情怀、宗教哲理、宗教境界,才算完成了佛教艺术本身所要求你理解的东西。”[10]佛教如此,其它宗教概莫能外。宗教文化旅游的真谛是通过宗教文化遗产这一载体不但让游客领略到传统宗教的恢宏别致的建筑、形神各异的神像、精彩绝伦的艺术、庄严神圣的仪式等有形遗产,更要让游客在游览有形遗产过程中,感悟到宗教的真善美,使内心得到洗礼、净化和升华。领悟宗教文化的深刻内涵,信息化是重要的“桥梁”。

(一)创建宗教文化资源数字博物馆

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构建数字博物馆,不但可以使宗教文化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而且可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广泛的实现宗教文化的研究、传播,从而更好地体现宗教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体现当代人对宗教文化资源的守望、体现未来人拥有宗教文化资源的权利。安德烈•马尔罗说:“正像留声机不会导致我们忽略演奏会,复制品同样也不会导致我们忽略那些杰出的原作,它引导我们去研究那些能接触到的原作,而不是忘记它们。如果我们接触不到原作,没有复制我们又何从知道它们?”数字博物馆可以有效拓展宗教文化旅游的时间、空间和手段。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游览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了解宗教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最新动向,借助网络中的多种传递手段进行各种形式的交互。数字卢浮宫是数字化博物馆的典范。1995年,卢浮宫创办官方网站,将藏品从展厅搬上网络。随着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卢浮宫网站的点击率逐渐攀升。在2004年,网络游览已和实地参观的规模持平,达到600万人次。

(二)利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创造一批能够诠释宗教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虚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为宗教文化内涵的直观化表达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原本深奥、复杂、抽象的宗教文化形象化、通俗化,易于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中传播交流。在旅游目的地观看宗教文化资源历史渊源的纪录片、数字影片等,可以使游客深入的了解宗教文化内涵。旅游企业也拉长、拉宽了旅游产业链条,实现了深层经济价值。“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成功,特别得益于创造性地运用“光之道、风之道、水之道”等高科技手段,融“一切声为佛声,一切色为佛色”,展示了万壑松风,高石传音,水乐禅经的景象,为游客提供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视听盛宴。

综上,旅游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宗教文化旅游信息化在实现宗教文化旅游的经营转变、可持续发展以及满足游客日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需要不断地研究信息化所承载的宗教文化旅游产业如何更优,亦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发展的过程。

本文作者:庞媛媛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