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优势及趋势

生态旅游发展优势及趋势

 

1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分布   广东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省内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7.15万hm2,包括5个部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78万hm2,4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4.12万hm2,近2000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50万hm2。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部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通道的保护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管理较科学,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显著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得以发展迅速。凭借北回归线横贯广东省中部的优势,使得广东省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许多国外专家和学者赞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据现有资料统计,广东省有维管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9种、二级重点保护的有45种(类);野生脊椎动物770多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9种、二级重点保护的94种。截止2012年,经过10年的议案实施,全省在原有60个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新建自然保护区300个,使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360个(其中林业系统265个),陆地管护面积123.6万hm2,是议案实施前的6倍,是议案规划目标的近2倍。全省已建的360个自然保护区中,部级11个、省级66个、市县级283个,与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2%目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并远远低于目前全国平均水平的14.8%。广东省部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共有南岭部级自然保护区、车八岭部级自然保护区、丹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部级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部级自然保护区、内伶仃岛福田部级自然保护区、惠东港口海龟部级自然保护区等9个部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747×105hm2。有古兜山、上川岛猕猴、黑石顶等5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共6.945×105hm2,市县级自然保护区达8.125×105hm2。   总的来看,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中部级自然的保护区管理水平较高,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中等,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较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较高;湿地、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管理水平相对偏低。   2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   2.1大量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景观资源   广东省湿地资源丰富,湿地面积在全国名列前茅。丰富的淡水资源,造就了一大批广东淡水湿地;广东省绵延的海岸线,广阔的滩涂和浅海,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广东有大面积的盐沼。全省稻田、鱼塘,遍布各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有“岭南河”之称,与长三角的“江南水乡”并称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通过实施省人大对加快建设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的决议,广东省初步建立了布局合理,种类齐全,设施较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系统,使不同的保护对象,不同生态类型,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经济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从而保护广东省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2.2良好的政策措施支撑和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可以概括为:一是收取资源保护管理费的政策措施。进入自然保护区参观或科研人员可以收取一定的资源保护和管理费,为自然保护区经费来源。二是减免税收政策。三是要有管理保护机制。目前,广东省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已被确定为正处级机构和副处级事业单位。四是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办事处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部分市县也给市县级自然保护区配置工作人员。五是人员经费支出。六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给广东省带来一系列诸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危及人们的健康。因此“绿色出行”悄然成为当代城市生活风格。但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和潜在的市场需求的同时,还注重加强投资商务旅游的发展行为监测与调控。   3存在的问题   3.1生态旅游认识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对生态旅游缺乏认识,不知何为“生态旅游”,而是简单的理解为“生态+旅游”,甚至认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必定要破坏自然保护区。因此,为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不高,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持观望态度,缺乏主动意识,缺乏积极性,导致管理工作更加被动。   3.2生态旅游规划有待加强   对生态旅游的整体规划是开发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取得成功,并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从调查结果上来看,广东省的生态旅游规划并不理想,省内除了车八岭及罗浮山等少数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一些生态旅游规划外,其他还处于盲目的开发发展。这种现象有可能导致旅游活动的失控,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甚至有些自然保护区开展区内生态旅游活动,人造景观和设施乱象丛生,对自然景观的和环境缺乏保护,致使污染严重。   3.3土地权属与利益关系有待协调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规定,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均可建立自然保护区,但对土地权属并无具体规定。广东省新建的自然保护区在原有林场基础上建立的多为国有,其他则多为集体。林权证的发放也有不同,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经营造成先天性约束。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群众在开展生态旅游的收益分配上有待于进一步协调。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内外都有群众居住,他们的生产生活都与自然保护区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机制使“靠山吃山”的当地居民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得自然保护区居民在利益的驱动下,时常采取一些不合法的手段破坏自然保护区资源以谋取利益。如果彻底将自然保护区内的村民迁出,又缺乏资金和新的安置地。这为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带来新的问题。#p#分页标题#e#   3.4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旅游文化品位不高   自然保护区一般处于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道路交通和电力、通信设施仍比较落后,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接待设施配套方面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另外,由于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大多由国有林场转制而来,观念上没有从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向以自然保护为主的现代林业转变。现有的工作人员极少接受自然保护区专业技术培训,对自然保护区的主要职责认识不清,业务水平难有提高。在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着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文化品位不高、区域特色趋同的现象。大部分自然保护区仅限于修建简陋的旅游设施,开展森林浴、登山等旅游活动,内容单一、缺乏精品。有的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组织形式单一,自然景点特色缺乏,而且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景区的人文景点苍白,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加之宣传促销不力,所以知名度不高,整体优势没有发挥。   4对策与建议   随着自然保护区议案的结束,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应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在认真总结自然保护议案实行的基础上,加强经验交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建设为出发点,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机制,努力实现保护管理系统、基础设施标准化,科研监测数字化,宣传和教育、创建自然保护区和谐化。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广东省多数自然保护区在经济欠发达的北方及东西两翼地区。因此,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长期有效的各种支持措施,颁布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发展自然保护区,以解决突出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提高社区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建设一批示范性自然保护区,使之成为广东省生态文明的窗口。   4.2依法依规,保护第一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其自然资源的管理功能,不能有任何削弱,也不能有任何转让;不应在核心区建设任何旅游设施;自然保护区门票的权利不可转让或转移部分。因此,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规定对自然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要求,遵循《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对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的相关规定,把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全放在第一位,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利益。在旅游活动中严格评价,严格控制资源和环境可能造成破坏的项目;同时控制游客人数和开发强度,科学确定旅游环境承载力,防止大量涌入的游客破坏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对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经济来源,不得进行转让。   4.3妥善处理权益关系,维护自然保护区稳定发展   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切实维护自然保护区稳定及周边社区居民合法权益。结合当前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自然保护区对集体林地林木的管护,鼓励、引导集体林权所有者与自然保护区管护机构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管护协议,妥善调解山林权属纠纷。   4.4注重打造精品,培养人才   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旅游之基。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最大的差异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绿色之路。随着城市化发展,从人造“城市荒漠”的紧张嘈杂中回归自然已成为现代人所崇尚的生活方式和享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正好迎合这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因而绿色文化、自然文化的培植和挖掘是打造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特色产品的关键。各自然保护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要紧扛绿色大旗,通过策划一系列活动和出台相关措施来打造生态旅游绿色产品,营造绿色氛围,突出绿色品牌。根据自身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特色,开发出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完全不同的具有垄断性优势的生态旅游产品,力争实现“一区一品”,保证市场竞争优势。   5结语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提高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各自然保护区要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状、着眼未来”的原则,合理配置领导班子,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积极吸收优秀、适用人才来充实管理队伍,提升管理素质,建立“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的招贤纳才机制。要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与省内、外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人员培训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管理出色的自然保护区领导或争取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的支持,定期举办讲座或培训班,对自然保护区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人员进行系统培训,鼓励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以提高自然保护区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对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导游进行特别培训,使其具有环境保护知识和生动解说能力并增强导游的责任感。此外还要加强对当地社区普通群众的环保知识教育,促进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观念和当地文化、风俗的有机结合,加强社区从业人员能力培训,提高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