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规划论文范例

建设规划论文

建设规划论文范文1

1.1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总体布局、空间设置、土地利用等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时建立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的,在设计时要注重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促进城市的总体发展。城市的设计必须以一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同时更要接受和延续城市现有的历史景观,在规划过程中通过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以及城市的改造升级,促进城市的发展。

1.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从建筑的外观、结构以及功能等各方面出发,保证建筑的经济性、美观性以及实用性和生态性。建筑的设计必须满足建筑自身特点的需求,同时符合当地的基本环境与人文状况,更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从布局、色彩以及功能上与城市规划完美对接。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城市规划设计指导建筑设计

建筑是整个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城市的任何规划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以及建筑等,都会对建筑的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从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布局的高效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这些都为建筑的设计提出了一定的指导。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联系,而这一联系都是城市规划所构建出来的大环境。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以城市规划设计作为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在全局上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调和,也能够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各项设施建设分配问题上实现最大化的协调。

2.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而言建筑甚至在城市中占到了主要的地位,它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场所。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于建筑也会作出相应的规划,而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服从城市的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最近几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发展都会包含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计划当中,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搜集充足的资料,了解城市规划中对于建筑与环境的要求。建筑的色彩选择尽量保证与城市规划环境的相协调,建筑的标高应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建筑的功能选择应服从城市规划的规定等。建筑物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特造型在城市建筑中脱颖而出,但是也应当注重自身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地位,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保证城市建筑的良性发展。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策略

3.1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统筹兼顾到城市、建筑、环境以及人员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在进行规划时切不可仅考虑到短期的需求,应用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人口的增长与移动,对于建筑功能需求的改变以及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等。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为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为建筑的设计发展指明方向。

3.2科学的建筑设计

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如城市规划中对道路交通、城市环境以及建筑发展作出了长期的规定,则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长远的需求,从而保证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仅仅依据设计人员的单方面思路来对建筑进行设计,导致运营阶段出现建筑无法与周围变化的环境相互协调适应的情况发生。此外,建筑设计必须遵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硬性规定,如建筑的色彩、标高和布局等。通过城市规划设计为建筑营造一个合理的规定和环境,通过建筑规划对城市规划的相应,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3.3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设规划论文范文2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方向的探索一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府,而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在的高职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很多企业争抢优秀高职生,高职生的工资也水涨船高,让很多本科生都自叹不如。我们学校的形象设计专业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之路,积极推进职业资格鉴定,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好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抓住专业特色

我们的形象设计专业特色就是抓住重点;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因材施教;增加名师讲座和实践环节;面向就业。我们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绘画水平和造型能力。入学后,我们重点抓入门教育,让学生进校后就开始认识职业,懂得专业,进而规划人生。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的授课内容涉及面广,化妆、美容、美发、形象设计等课程都会接触到。同时我们还紧跟就业实际,不断进行调整,加入热门的前沿教学科目,如:色彩诊断、饰品制作等课程,让学生在广泛接触到所有专业知识后,再因个人的兴趣及职业定位,对其有针对性地深入定向培养。学校对我们的专业也十分重视,建立了实训基地,带动专业发展,同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针对将来的就业领域考取相关的技能证书,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力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积极组织他们参加专业活动、比赛等,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找准就业方向

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对口的职业是化妆、造型等领域,比如影楼影室、时尚品牌公司、影视剧组等工作,还有专业美容机构也需要大量的懂专业会技能的人才,这也成为了我们未来就业引导的一个方向。从以往毕业生就业情况来说,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市场需求巨大。但是仍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从业经验,一开始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放弃了三年所学的专业和技能,非常可惜。所以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专业建设的长期规划,借鉴院校成功经验,尝试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与一些规模较大、行业正规、信誉好的企业合作,解决学生的一些职业困惑,使他们在学习阶段jiu找准就业方向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加实习与就业机会。

四、利用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发展

最近听到新闻报道,大学生就业困难倒逼高校改革。意思是以后高校的改革方向也是要以学生就业为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高职院校更要以此为契机,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拓展思路,积极探索,走校企合作之路,实现学校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

1.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2.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3.校企合作最大的优势是推动毕业生就业。

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找到适合的岗位,成为当前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4.教师也有了进修与“充电”的机会

其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同实践相结合,不断了解行业中最高端最先进的设备,掌握最新的技术,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高端管理模式,甚至有些模式直接可以引入到学校教学中,使学生上学与就业真正形成了“无缝对接”。

5.校企合作新模式——定制班。

校企合作有很多模式,其中就有“定制”的形式。所谓定制班,就是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确定了就业方向。定制班的好处有三方面:一是学生毕业就可以马上进入企业工作,定向培养;二是企业不必担心招不到人才,经过培训的学生可以直接顶岗工作,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三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更有针对性,还可以采取学校企业双培养的形式。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做了很多实践,成果显著。现在很多院校定制班办得非常有起色,定制班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适合企业需要。

五、结语

建设规划论文范文3

作为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结合的产物网络文化产业,在具有市场化、现代性特点的同时,还天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社会以创新性前瞻性的制度建设视角来关注他,如此,使网络文化法规自身及其建设具有战略预见性,紧跟时代。借以更好的引导、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文化法规是指涵盖网络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条文与规范的宽泛综合称谓,而网络文化法规建设则是指有关该类产业法规制定、试行、重建完善、运行等环节的法规保障具体历程。在实践中,它既可以是一部产业法律制度的运作历程,也可能指一个部门具体管理法规的创新路径。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在与社会互动中,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时代特点,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在与国际同行业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的过程中,为助推和扶持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长远进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部门已经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的制度规范、国家政策、地方或部门法规。这些法规,零零总总、卷轶浩繁。其共同特点在于,他们在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全局中某一专项问题或某一地区网络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做出制度安排和规范管理的同时,无一不是洋溢着引导、扶持、推动、包容的制度情怀和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建设之制度关怀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理性把握与考察,可以从下列哲理因素及路径来展开。

(一)时代与社会因素

技术与社会互动相关原理表明,社会需求是技术进步至关重要的因素,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与网络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应该回应时局的召唤紧扣时代的脉搏;作为与文化相结合的网络(技术)应回应社会的需求。从技术与社会互动原理看,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对策及政策着眼点只能是看社会效益、有无社会需求及如何激发社会需求,作为社会及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网络文化产业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来考察,他的发展,不应是一个单一的线条式的历程图式而应是和社会彼此影响交互前行的双链图式。社会对于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意无意之间会施加诸多的影响。而有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实际社会事务也是多头绪的。化解这些事务与社会影响因素则既需要理论探索,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实践努力。如,一方面从政府和社会综合的群体层面来讲,努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积极培育和繁荣健全多样的文化消费市场、普及国民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等等,这些事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事业与事务性工作都是相当繁杂、需要花费相当力气和心血才能干好的,而且要干出成绩和起色更是要历经千辛万苦、动员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从国民的个体层面来看,“要把群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激发起来,培育居民网络文化消费习惯!提高网络文化消费水平”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勤劳节俭、重生产轻消费是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农民传统的持家美德。所以网络文化法规假设的制度策略在程序和思想路线上,应该首先是扶持、促进和帮助,然后才是观察、评价和管理、精约、提高。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文化软实力和文化霸权的因素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较之西方,尤其欧美,他们还占据明显的优势。然而我国作为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华之大,魅力无穷,文化资源却相对丰富。自古是人杰地灵,名胜古迹、历史文脉文人骚客、山川河流,无不应作为我们和西方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可以凭借的资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文化霸权的较量中,这东风就是机会和平台。现在,这机会来了。作为文化一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的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理应在国际文化霸权的比拼中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文化部在2012年颁布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要翻一番,其中网络文化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自身特点

从网络文化产业数字内容的特点看,数字娱乐业及网文产品具有即时性娱乐性、非传统性、起点高、市场化程度高。由于这些特点,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一开始和市场紧密联系的可能性,不像传统文化产业,从发端时就要和行业规范、行业权威、产业机制、产业体制不断互动、不断磨合、不断碰撞,因而少了羁绊,少了规约。这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轨迹的一般特点,自然适用我国网文产业发展过程的起始阶段。那么,在直观上,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所需的环境与社会政策条件,应该只求养眼性、注目率,不需要过高的市场准入条件,针对其规范政策不宜过细切过严密、过繁琐,只要大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合格、有市场、有效益就应助推、鼓励其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与传统各产业甚至传统文化产业自身相比,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在内的传统各产业具有各自严格的产业独立性,互不贯通性、彼此制约性等。如,各行各业各自独立的运营范围、运营方式招揽顾客特点等,人们对各传统产业甚至传统文化产业内部各行当如,戏剧、说书、电影等的业态独立性的特点有着许多大众式的哲理认识“隔行如隔山”“、行行有状元”、“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价值链独立运行,互不交叉,如广播、电视、报纸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各自的流通环节运行。网络的跨媒介传播,打破了传统业态间的束缚,贯通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网络与文化的结合诞生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而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具有表现平台的高技术性和新兴性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跨媒体特点使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的跨业态性、贯通性。这使得他在各产业间和文化产业内部各业态之间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包容性。这个特点,也自然需要一个包容、开阔的制度空间来对待网络文化产业。人们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因素第一,强调的就是人才对一件事物发展成长的极端重要性。从网络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看,他属于知识密集性、技术密集性产业,甚至具有高科技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自然应该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只有2万余人,其中高端人才仅占5%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整个网络文化产业继续发展的瓶颈”。从现实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与产品产出质与量的客观现状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国内外高素质的动漫与网络游戏设计、研发、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和企业落户(中国)的少”。我国该产业相关人才及其储备相对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说缺口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与其他产业明显不同,这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特殊的复合型的、多层次、高水平人才,首先网络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时代性、全球化和市场化特点,要求这支人才队伍必须是具有产业战略预见性、紧跟时代特点紧扣时代要求的战略管理专家,如此,才能快速应对国际产业行情与动向、并分析相关资料、处理危机,这些专业人才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网络技术和创意内容知识。因而,这三个行业方面兼具的高素质懂行专家实属凤毛麟角,即便是擅长和精通其中某两方面、甚至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极为稀缺和难得。市场实际情况也表明,“网络动漫培训市场的火爆从侧面反映了相关人才的奇缺。兼通多个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网络文化产业教育界面临的难题”。现时的网络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建设只能是从扶持、支撑和助推的角度出发,才能有利于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实际难题。

(三)哲理透视

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必然具有新生事物发展的哲学特征,因而,新生事物在量的扩张既是事物发展进程中首要的特征,也是客观必然性的要求。为提高和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策略,在现实性上应是以鼓励、推动为主,设限规约为辅。从网络文化产业要素构成的内在逻辑关系看,文化是内容,网络是形式、条件;文化是本质,网络是表象和表现平台、技术。二者结合的基本哲学关系应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扩展关系,也可以是,内容和平台、条件的关系,现实性上就是中国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以求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关系。因此在此视角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建设必须着眼于扶持推动。

二、结语

建设规划论文范文4

生态社区景观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场地的规划和土地的利用具有科学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并且要结合开发者、设计者、业主、管理者多方主体的参与意见,使其融入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当中。第二,社区的协调发展和生态发展,需要应用促使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比如,再生能源的利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复层绿化结构等,一方面生态技术能够节约和重复利用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潜移默化的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第三,社区的生态化离不开业主和物业管理者,需要多方参与社区生态化的建设和维护,发挥主人翁精神,对社区产生依恋和归属感,居民的归属意识和生态观念能够保证社区生态化发展的有序和可持续。第四,生态社区不仅要体现可持续性,还要体现宜居性,这正是概念中讲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居民在社区中活动的时间长短和频度,可以作为社区宜居程度的一个判定条件。

2城市生态社区调研清单设计

2.1社区规划布局

2.1.1土地利用与规划。①土地集约利用;②分区科学;③布局合理;④预留发展用地;⑤基础设施设置完备。

2.1.2绿地连通性。①绿地集中程度;②绿地间的相互连通性。

2.1.3社区中心。①居民自觉参与形成;②社区中心分布格局;③适合步行尺度;④活动频繁程度;⑤对居民的吸引力。

2.1.4静谧空间。①有无静谧空间;②数量;③分布情况。

2.1.5社区交通。①社区内部为慢行交通还是快行交通;②社区外部交通是否便捷、发达;③最近交通枢纽与社区距离。

2.1.6社区功能多样性。①居住;②工作;③休闲娱乐;④商业购物;⑤锻炼。

2.2社区景观生态技术应用

2.2.1再生能源利用。①风能;②太阳能;③地热能;④生物能。

2.2.2废弃物回收利用。①废旧构筑物利用;②废弃建筑材料利用;③废弃垃圾利用。

2.2.3复层绿化。①社区绿地绿量;②乔、灌、藤、草的结构层次;③社区绿化面积;④社区的绿化覆盖面积。

2.2.4立体绿化。①屋顶花园;②垂直绿化;③植被护坡护岸。

2.2.5园林废弃物处理。①植物散落枝叶覆盖堆肥;②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应用。

2.2.6节水喷灌。①滴灌;②地下滴灌;③乡土植物、耐旱植物应用;④非常规水利用。

2.2.7景观生态材料。①透水混凝土;②透水砖铺装;③可降解材料应用。

2.2.8照明节能。①照度合理;②高效光源选用;③长寿命光源选用。

2.2.9社区隔音。①植物墙隔音;②生态坡隔音;③吸声材料隔音。

2.2.10空气净化。①水雾除尘;②植物滞尘;③抗污染植物应用。

2.2.11水资源利用。①雨水收集回用系统;②中水处理系统应用。

2.3居民意识

2.3.1居民归属意识。①认同感;②归属感;③社区依恋。

2.3.2主人翁意识。①社区事务关心程度;②社区活动参与。

2.3.3居民对未来社区改造的愿景。①基础绿化改造;②园林小品提升改造;③基础设施改造;④生物多样性提升。

2.4宜居环境体现

2.4.1社区游憩。①居民逗留时间;②活动频度;③活动场地和内容。

2.4.2社区景观特色。①契合本地文化;②场地原有标志物保留;③场地原有自然地貌保留。

2.4.3社区景观维护。①植被养护与管理;②水质景观养护;③园林小品养护。

3石家庄城市社区景观生态化现状

3.1社区土地利用和规划方面

社区绿地集中化程度较高,绿地间相互连通的仅占调研社区的13%;规划布局合理,各个功能空间联系紧密,土地利用紧凑的社区占20.8%;社区绿地大致占社区总面积20%~30%的占45.7%;21.5%的社区绿地面积在20%以下;51.9%的社区有社区中心;47.2%的社区没有社区中心;64.5%的人认为社区中心的吸引力较大;到社区中心距离小于200m的占43.1%;23%的社区以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占主导;56.9%的社区有静谧空间。

3.2社区景观生态技术应用方面

调研数据显示:55.2%的居民对社区绿地系统不满意,原因为绿地数量太少的占59.9%,全是草坪,结构单一的占12.9%,色彩较单调,欣赏性较差的占10%;24.2%的社区有攀爬植物的垂直绿化或可入式的屋顶绿化;54.3%的社区有水景,其中认为有专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占23.5%,认为夏天招蚊蝇,冬天枯水显脏乱的占38.9%,认为维护成本高,利用率小的占21.9%;其余的生态技术在社区中几乎没有体现。

3.3居民意识方面

数据显示:40.7%的人回到社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59.3%的人回到社区缺乏归属感;居民认为应该自觉维护社区环境,积极配合物业管理,生态意识较强的占73.8%;考虑未来几年需要改造和提升的景观元素,86.2%的人希望增加绿地或广场数量、注重景观搭配与设计,11.2%的人认为应当多举办与社区有关的文化活动。

3.4宜居环境方面

86.2%的居民在社区室外逗留时间小于1小时;90.4%的居民逗留主要在做锻炼、陪老人或儿童、休闲这些活动。调研数据显示:居民上下班或者外出时使用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22.5%的人选择步行,38.9%的人选择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18.9%的人选择骑自行车。从社区到公交车站,49.6%的居民步行在5分钟以内,39.1%的居民步行在5~10分钟,共有97.4%的居民步行到公交车站用时在15分钟以内。社区景观维护的调研数据显示:13.1%的社区维护频繁,绿化效果干净整齐;30.5%的社区维护频度适中,效果较好;56.4%的社区景观维护一般或基本不维护;81%的居民认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没有特色;19%的居民认为社区有特色,在认为社区有特色的数据统计中;13%的居民认为社区契合当地文化,传承了乡土文脉;49%的居民认为社区周围的商业比较繁华;24.9%的居民认为社区组织活动较丰富。

4石家庄生态社区建设的建议

4.1土地利用规划层面

总体来看,所调研社区的土地利用和规划还是比较科学,布局比较合理,社区内外交通便利、发达,具有很好的宜居性。今后规划的重点应当集中在社区中心的管理和营建上来,使社区中心更具吸引力,活动更加频繁和多样。

4.2生态技术

从数据上看,半数被调研社区中有水景,但利用率不高、维护不够充分,仅有2成的社区有雨水收集回用的系统。水景是吸引儿童游戏的主要场地,好的水景环境能够提高社区室外活动的频度和逗留时间,增加居民的社区依赖感,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因此建议,社区水景增加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利用系统,创造出水景或小湿地景观,能够把收集的雨水下渗回土地,或用富裕的雨水灌溉绿地。同时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新建或挖掘现有水景的造景、游戏功能,设置动水景观。复层绿化是乔、灌、藤、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配置方式,一方面层次的增加能够提高植物造景的观赏性,形成丰富的群落景观,另一方面多层次的植物配置增加了绿量,提高了植被种类和生物多样性,建议社区广泛推广应用。社区立体绿化水平不高,屋顶绿化尚未得到普遍应用,即使有屋顶绿化的社区其绿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垂直绿化大都是园林小品攀爬藤本植物的方式点缀在社区中,绿化水平不高,且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和大面积的应用。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地发展的趋势,它的推广将能改善现有绿地面积不足,绿化覆盖率低的绿化现状,能够改善社区小环境,降低建筑物温度,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其它生态技术应用方面还是很欠缺,多数社区没有考虑社区长远的消耗和维护费用,建议尽最大可能按照调研清单的条目开发应用生态技术,为创造集约、可持续的生态社区提供技术支持。

4.3居民意识方面

调研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居民认为回社区没有归属感,归属意识的缺乏,与社区宜居程度、社区景观特色、社区景观维护、生态性、活动场地的丰富程度等多方面相互关联。这种归属感将会随着社区环境的改善和提高而逐步增强,是一个多方面相互联系的关联体。建议综合考虑和提升社区环境质量,改善社区管理和维护的水平,自然而然的提升居民的归属意识。

4.4宜居环境方面

建设规划论文范文5

1.1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前瞻性不够

不但是新疆地区,在全国都存在这种情况,就是农田水利的建设程度及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发展速度,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生产需要,对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制约。新疆地区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建设的,受当时的经济发展、建设水平、设计能力等条件限制,使得这些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不高,已经落后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加之一些工程设备设施,缺乏维护,年久失修,本就建设水平很低的工程,有些已经无法正常运行。即便是新建设的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在规划上往往缺乏前瞻性,工程的运行也只能满足现在的农业需要,工程规划和建设很少考虑到几十年后的农业发展需要,很多工程在农业的不断进步中,暴露出工程规划的短视,对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1.2水利队伍需要加强建设

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上,由于多数工程都是政府主导,地方负责操作,工程完成后由工程所在的群众使用,这就产生了建设、使用、管护的主体不同,尤其是多数工程的管护主体都不明晰,特别是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的主体责任人多数都不明确,造成工程管理缺位,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不当、维修不及时、设备设施人为损坏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工程后期管理上没有专门的队伍进行管护,有的地方虽然有管护队伍,但人员素质、技术水平都很弱,需要加强提高。

2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的相关对策

2.1立足长远袁通盘考虑

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对于合理调配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分布,充分利用水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保障,对于确保稳产、丰产,促进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意义重大,也是提高当地经济水平的基础,对于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在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水平,立足长远,全面规划,规划要科学合理,注重高效,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使得水资源、土地资源都能充分得到利用,而且要对农田的生态有改善效果,协调各业共同发展。

2.2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袁合理开发地下水

新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变化特点,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尽可能采用滴灌、喷灌、微灌等灌溉方式,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的耕作方式。要大力发展自压灌溉,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大力发展自压灌溉提供了广阔天地。自压灌溉系统无需动力,不消耗能源,不但能大大降低灌溉系统的运行成本,而且输配水管网的造价相对较低,是现代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时首选的灌溉方式。新疆多为盆地地形、地貌,水源在高处,山前平原地形坡度大,绿洲一般在低处,建设自压灌溉系统具有十分便利的优势。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时,要深入现场进行考察,结合农田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灌溉技术,科学安装灌溉工程设备,在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上,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以及种植者的接受程度,切忌不顾当地实际情况而盲目上马一些造价昂贵的新产品、新技术。对于地下水的开发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地下水的优势,减少引渠的建设成本,尽可能发挥每一滴水的最大作用。

2.3完善制度及水利队伍建设

建设规划论文范文6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先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思路

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抓好三项工作,实现四个突破,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再上新水平。即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教育理念的新突破、管理体制的新突破、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突破、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三、任务目标

(一)继续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年内小学调整到105处,幼儿园调整到200处以内,新创省级规范化学校3处,市级规范化学校7处,省级示范幼儿园2处,市级示范园4处,市级一类园5处。

(二)实施城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规划。完成二级学院规划论证等工作;全面完成新一中建设任务,确保新学期投入使用,并力争进入部级百所示范性高中行列;扩大县城小学办学规模,缓解县城适龄儿童入学压力。

(三)实施教师继续教育、“111”骨干教师培养、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三大工程”,深入开展“讲师德、强素质、树形象”活动,以规范教师执教行为为重点,大力加强师德建设,造就一支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完成省级教育示范县创建任务;以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镇、示范学校为抓手,提高学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五)继续抓好新课程改革实验,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实施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创建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

(六)实施“科研兴校”工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中考、高考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力争本科录取超千人。

(七)大力发展职业成人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职教办学特色,加强职教学校骨干专业建设,力争2-3个专业达到省定标准;继续实施初四分流,达到1500人以上,职成教招生总数达到3000人;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

四、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赶超意识和品牌意识,为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大力加强全县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始终抓好广大干部教师的学习教育,用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努力培养干部、教师为民从教、敬业奉献的高尚品质;注重在教学一线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切实加强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继续严格执行中小学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实行收费审批制和公示制等制度。严格收费管理,收费项目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第二预算,课本费、作业本费、学具费等代收费项目资金由县统一管理,实行多退少补,严禁设立“小金库”。继续执行“违反收费规定一票否决制”,坚决制止中小学乱收费。落实各级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定,积极预防教育干部的职务犯罪和特殊岗位人员犯罪。进一步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教师的岗位规范和行为规范,教育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疏通教师“出口”,坚决调整不称职教师的岗位,将品行低下、影响恶劣的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继续严格执行教育系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维护公开、公正、健康、有序的工作秩序,树立全县教育的良好形象。

3.加强机关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按照“廉洁、高效、务实、服务”的要求,合理调整机关内设机构,明确工作职能,公开办事程序;继续做好机关工作提速和工作效能监察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严格执行机关工作人员的千分制考核条例,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开展文明机关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做到依法、文明从政。

(二)实施“三大工程”,提高干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培训、观摩、尝试等途径,初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参加与岗位相关的培训学习,突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试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提高边远镇、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探索、建立适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2.实施“111”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锻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干、作风优良的骨干教师队伍。“十五”期间,要培养10名省、市级名教师,100名县级学科带头人,1000名县级骨干教师。,正式启动“133”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制定政策,明确责任,兑现奖惩,充分发挥现有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特级教师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加大“名师”培养力度,采取进修、外出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档次和水平,推出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名教师。

3.继续实施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工程,培养一支观念新、懂业务、精管理的校长队伍。向教育发达地区派出第二批挂职锻炼的校长队伍,更新理念,学习成功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巩固、完善校长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继续聘请省内外知名中小学校长和参加研修的校长对全县校长进行培训,并组织各个层次的校长参观县内外的名牌学校,促进校长队伍整体素质和全县中小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1.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建设投入,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年内所有初中、高中各装备2个微机室、100台微机,所有教室装备微机和投影设备,实现多媒体教学;完全小学各装备1个微机室、50台微机;初中、高中教师每人1台微机,完全小学教师3人1台微机,接入校园网,实现办公自动化。

2.完善教育城域网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中心作用。构建全县教育管理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各镇、学校建立起高标准网站,并申请域名,对外。县教育城域网要注重信息资源库建设,资源建设要瞄准教育发达地区、国内外知名学校,瞄准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瞄准最具特色的教育成果。县教育网络中心招聘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增配必要的设备,开通远程教育网。

3.强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自觉性,促进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强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的培训,增强教育现代化意识,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的整合研究,建立由网络人员、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参加的研究组织,及时指导教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继续开展课件制作大赛、教学技能比武、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质课评选等活动。

(四)完善学校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将办学优势转化为教育强势

1.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和体制。继续深化“一评三制”改革,合理确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科学设置学校内部机构,逐步建立起职责分明、运转高效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精简非教学人员,坚决辞退不合格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优化教师队伍,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聘任制度。改革工资制度,建立“薪随岗动,优劳优酬”的工资保障和激励机制。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竞聘制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增强校长治校的责任感和进取心。积极改革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推行说课评审推荐程序。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严把教师入口关。

2.落实《学校常规管理要求》,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树立管理即效益、管理即形象的意识,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行政、教学、德育、后勤、环境等方面的管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创造性地制定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指导教师的从教行为。开展“学沪浙教育,议发展”活动,召开全县中小学管理现场会,总结交流学校管理经验。继续加强校舍设施维护管理,开展创建“园林化学校、生态化学校”活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做到“五化”:即绿化、硬化、美化、净化和知识化。积极开展“无烟校园”、“普通话校园”等富有特色的创建活动,形成一批“规范+特色”的学校,提升全县中小学的管理水平,实现办学优势向教育强势的转变。继续推行校务、政务公开,实施“阳光作业”,接受社会监督。继续抓好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进一步完善镇教育财务统管,加强财务审计,严肃财经纪律,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维护教育良好形象。

3.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研人员在教学管理评价研究、课程改革实验和理论培训、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尝试部级、省级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工作;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开展课程改革调研,促进教改实验和教学研究;深化中小学教师分层发展研究,促进共同提高;继续开展教育科研“三争”活动,深入开展第三周期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达标活动,搞好课题的立项、过程实施、研讨交流、结题鉴定和成果推广,努力实现教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实施开展实验教师大比武,以发现优秀人才,推广教改成果;继续开展各级教学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4.研究、制定新的学生、教师评价体系,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实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为目标的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严格考风考纪,维护各级考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平性。不断改进学生德育评价内容和方法,德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区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人口知识、国情知识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举办第十届中小学艺术节。

5.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多形式多渠道发展校办产业,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实践基地,为教育发展增加投入。继续执行“一个漏斗向下”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教育内部市场,实行图书室装备以及学生用书、用品归口管理,统一价格、统一征订、统一发行、统一结算,降低成本,减轻学校及学生的经济负担。巩固校园经济开发成果,努力扩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实践基地和活动场所。

6.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级教育工会组织,完善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对计划生育、妇女等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在政治和生活上更好地给予关心和照顾。

(五)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突出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1.以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为契机,努力增加教育投入。认真编制教育经费预算,加大县、镇公用经费财政预算安排,保证中小学公用经费不留缺口。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的征管用,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三税”的3%足额征收,各镇按“三税”的3%足额征收镇、村企业教育费附加,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职工义务教育费征收工作的通知》邹政发[2001]86号)要求,切实征足用好。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教,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2.采取措施,突出抓好新建一中等重点工程建设。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和财政重点工程资金的争取、调度,确保新建一中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施工队伍的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确保新学期投入使用;按照总体规划,搞好学校的绿化、美化及运动场等配套工程建设。各镇要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大胆探索吸引社会资金,借鉴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成功做法,加快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确保危房改造和校舍维护管理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彻底消除新出现的危房。各有关股室要做好协调,指导魏桥九年一贯制学校、孙镇、台子中心小学、焦桥、韩店新世纪中学实验楼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新建学校要有超前意识,坚持规划设计论证在前、施工建设在后,坚决杜绝学校建设上的盲目性,确保建设质量和学校的品位。

3.进一步探索既能加快园所建设,又有利于统一管理,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研究、制定学前教育社会资金办园的管理意见,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和指导,防止和纠正个别单位、个人只顾投资赢利,不顾保教质量的现象和行为,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六)拓宽办学思路,大力发展职成教和民办教育

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条例》及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劳动就业“双证书”制度和技术工种就业准入制度;继续搞好高三、初四学生分流;继续实行就业拉动招生策略,加强校企合作,以就业促招生;调整专业结构,创设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大力培植骨干专业;加强专业师资力量的调配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县城教育规划,调整职业学校布局,规划、论证、建设二级学院;加强各镇成教中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培训功能;搞好农科教结合,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民办幼儿园、职业学校为重点,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教育,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积极促进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学校在土地征用、校舍建设、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政策。加强对各类民办教育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七)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加大依法治教力度

1.完善教育执法责任制,积极争取县政府依法加大对各镇政府、各部门教育职责的督查力度,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

2.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教育督导评估条例》,结合我县实际,突出分层次、发展性的原则,修订和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条例。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教育教学过程的督导,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重点抓好师德建设、学校安全、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装备、教育收费、制止辍学等专项督导,继续实行各类检查验收归口管理。

3.加大“义务教育学段学生辍学责任”追究力度。继续将制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镇政府“双文明考核”的“一票否决”;建立教育局、镇教委、校长和班主任层层负责的控辍方案,制定目标,进一步明确责任,兑现奖惩。同时,继续做好贫困生救助工作,通过“奖、贷、助、补、减”等,确保义务教育学段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八)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良好环境

1.加强教育宣传工作。继续强化外宣意识,落实宣传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唱响改革主旋律,紧紧围绕全县教育的中心工作和一系列重大决策,不断加大教育宣传工作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

2.继续加强学校法制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继续聘请中小学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