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现代化需求

水利现代化需求

 

一、江宁区水利发展现状   1.防洪除涝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加强   南京市江宁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围绕流域防洪工程、区域治理以及城市防洪3个方面展开。重点实施流域、区域、城市防洪圈防洪排涝工程、河道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建设,骨干河道防洪标准全面达到20年一遇,秦淮河干流基本达到50年一遇标准,圩区排涝标准实现可抵御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进一步夯实了抵御洪涝灾害的工程基础。同时初步建立了相应非工程措施体系,强化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努力建设“组织健全、责任落实、预案实用、预警及时、反应迅速、全民参与、救援有效、保障有力”的基层防洪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2.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全区围绕民生水利和新农村建设,针对农村水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突出农村河道疏浚、圩区小型泵站更新改造、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及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建设重点,初步建成了一个基础比较扎实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基本达到能挡、能排、能降、能灌的要求,初步实现了“温饱型”农田水利的阶段目标。   3.水资源配置及供水工程建设初显成效   全区已建中小水库72座,总库容1亿m3,兴建引提水工程38处,相继扩建和新建长江、秦淮河引水提水工程,赵村水库等一批标志性水资源配置工程。水利工程现状供水能力达到6亿m3,保证了一般年份的供水安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已完全解决。   4.节水型社会建设成绩斐然   2007年,江宁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确定为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市、区)。经过试点建设,江宁区建立了有效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制度体系,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机制。2010年9月通过了专家检查和省政府组织的验收。   5.生态环境建设初显成效   2010年江宁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51.8%,累计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7.7km2,进行了农村河道塘坝清淤,全力打造沿江水环境风光带,建立了骨干河道水循环体系,初步改善了生态环境。   6.水利管理与改革不断深化   依法划定和明确了江宁区小型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制定了《南京市江宁区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实施细则》《江宁区农田水利管护考核办法》《江宁区河道疏浚管护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4家直属水管单位进行了科学定性、合理定编定岗和内部改革,建立了管养分离、周岗模式和委托管理三种覆盖全区的工程管理新模式,建成了与省、市防汛办互联互通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了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江宁分中心,水利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江宁区水利发展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水利发展滞后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具体来说,江宁区水利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防洪标准总体偏低,与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农田水利发展滞后,与现代农业要求差距较大;水资源管理有待加强,重点薄弱环节明显;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水生态安全面临威胁;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总体而言,江宁区仍处于水利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防洪及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等仍然是江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江宁区水利发展现状与水利现代化目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必须夯实基础,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江宁区区位优势   江宁区地处沿海和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区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部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之一,是南京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先导区,是重要的教育科研、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使得江宁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江宁承接上海、联动杭州、辐射皖江的门户地位日渐凸显。“十二五”时期,江宁区将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南京生态乐居现代品质新城、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长三角大学科教创新园区。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1年,江宁区委、区政府根据自身特点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产业推动、新城带动、园街联动四大战略,形成江宁开发区、东山中心城区、禄口空港新城、汤山温泉新城、滨江开发区5个主体功能开发片区,将江宁建成创新型、国际化、幸福乐居的生态品质新城区,谋划了全区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   三、水利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   1.水利现代化特征   水利现代化是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持续增强水利保障能力,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进步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点。水利现代化具有发展阶段的特征,富有时代特色,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水利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主要反映在4个方面:(1)观念现代化要转变以往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传统治水思路,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治水理念处理、调整人水关系,注重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的持续协调发展。(2)设施现代化要以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构建系统完善、功能齐全、运行可靠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以现代化水利设施保障稳定安澜,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3)技术现代化要在水利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领域与环节中广泛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尤其要运用通信、计算机、信息管理、预警预报监测等方面的最新技术,提高水利科技含量,以现代化科学技术提升创新能力。(4)管理现代化要推动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与社会化,建立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行为规范的现代水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形成完善的水法规体系、水管理体系、水决策体系,增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事行为的规范与调节能力,以现代化管理措施促进水利良性发展。#p#分页标题#e#   2.水利现代化特点   水利现代化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关系协调,能够基于区域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与承载能力相匹配;二是状态理想,能够达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三赢”局面,具有整洁、优美、舒适、和谐的亲水环境;三是保障可靠,能够充分发挥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区域水安全;四是功能完备,能够实现水利建设多功能并举,有效发挥水利工程防洪排涝、供水抗旱、生态环境等功能;五是体系完善,能够具有结构合理、标准协调、控制灵活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水网络体系和水利经济、水文化保护发展体系;六是利用高效,能够全面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利用,经济社会用水效率达到全国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七是技术领先,能够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段,技术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先进水平,基本反映当代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八是管理有效,能够拥有规范、完善的水管理、水事执法监督体制机制,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规范和调节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有关水事行为。   3.水利现代化内涵   水利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是:以高标准提供安全保障,以高质量建设水利工程,以高要求实现良性水生态,以高效益提升现代农业,以高科技提升发展能力,以全方位发展带动民生改善。实现防洪网、供水网、生态网、管理网的“四网合一、四网联动”,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引调水、再生水、雨水的“五水统筹”,达到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管理、水文化“五位一体”,最终实现防洪防旱安全保障现代化、农田水利现代化、水生态环境现代化及管理现代化。江宁区水利现代化的蓝图是: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化为出发点,以水调控、水管理、水生态、水文化为抓手,使水的调控做到防护有力、供水无忧,水的管理做到取用有节、管理无隙,水生态环境方面做到清流有情、碧水无恙,水文化建设方面做到文明有源、泽润无边。实现人水关系和谐、水利保障有力、山水城林交融,以江宁的水利现代化支撑城市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让江宁水利现代化成为江宁现代化的亮点和特色。   四、江宁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思路与目标   1.建设思路   江宁区现代化水利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维系“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前提,紧紧围绕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保障区域经济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为重点,采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备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构建防洪抗旱防灾减灾、农田水利保障、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水管理能力和水利发展等六大体系,实现水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江宁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构建适应江宁经济社会现代化要求的六大体系。六大体系建成后,江宁区的水利现代化将是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全面发展的水利,是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生态优良的水利,是保障有力、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水利,是机制完善、法制健全、管理现代的水利。   2.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精神,根据江宁区水利发展现状和特点,着力推进江宁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构建体系完备、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高水平高标准的水利支撑与保障体系,建成完善的防洪减灾能力体系、农田水利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环境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管理能力和水利发展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形成完善的水利管理与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防洪减灾能力和水资源调配能力,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确实提高水利工程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5~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在全省、全市率先全面实现水利现代化。   (2)阶段性目标   2014年目标: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初步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基本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六大体系”,初步建成全省水利现代化试点县区,率先在全省、全市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2018年目标:全面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六大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率先全面实现水利现代化,水利发展主要指标居于全省先进,走出一条具有江宁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五、江宁区水利现代化推进措施   1.领导重视   现代化规划完成后,立即上报区委、区政府,区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讨论水利现代化建设。   2.成立组织   为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区政府成立了江宁区水利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同时,设置了综合组、宣传组、督察组,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3.制定计划   围绕江宁区委、区政府2014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制定了《江宁区水利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到2014年总体目标、分年度目标以及具体实施内容,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   4.汇报制度   由区政府组织,各成员单位参加,定期召开汇报会,各部门对照三年行动方案任务落实情况及下步计划,及时掌握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进度。#p#分页标题#e#   六、江宁区水利现代化的需求分析   江宁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雨情水情,决定了水利在江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经济总量扩大、工业快速发展和人口较快增加,迫切需要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保护经济发展成果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迫切需要提高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国际化、幸福乐居的生态品质新城区,迫切需要改善城乡水环境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农村水利基础保障水平。可以说,进行水利现代化建设,关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区域安全和生态环境改善,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水利作为江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支撑和保障江宁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命脉,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江宁区发展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1.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对水利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江宁区将以发展农业、致富农民、繁荣农村为宗旨,以现代、高效、生态为发展目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都市农业。按照全市“1115”农业布局,打造优质粮油、优质蔬菜、休闲观光、经济林果和高效养殖“五大基地”。水利为农业服务,需要整合资源,连片治理,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水平,提升供水效率和效益,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2.加快工业化建设对水利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围绕工业化建设,江宁区提出要培育发展以智能电网、无线通信、航空动力及通用航空、新型显示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区域供水体系还不完善,必须加快水源和供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保障民生对水利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江宁区现状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程度较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2015年全区GDP将达到1600亿元,人均GDP超过12万元。2020年全区城镇化率将达到75%以上,GDP将达到1860亿元,人均GDP达到17.4万元。水利作为江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支撑和保障江宁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命脉,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适度先行。迫切需要通过水利现代化建设加大洪涝灾害防治力度,减少灾害损失,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4.保障生态安全对水利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江宁区未来开发建设的力度将加大,如何加强水污染整治,持续改善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建设具有江宁特色的水文化、水景观,对水利的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江宁区无论在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大规模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还是在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利信息化等方面均对水利工作提出了要求。因此,唯有水利现代化才能破解现有难题,满足未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