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调查思索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调查思索

常州市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近几年,全国干旱、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对农村水利小型泵站建设的重视。2011年7月份,常州市水利局、财政局对全市的农村小型泵站运行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随后,于2011年下半年,两部门启动了农村小型泵站长效管护试点工作,确定了22座农村小型泵站作为第一批管护试点,并下达了试点经费;武进区区政府于2011年底出台了农村灌溉站标准化改造及实施灌排泵站长效管理的文件,明确了农村灌溉泵站标准化改造的标准、补助政策,细化了农村小型泵站长效管护的要求和评分定级、考核补助的措施办法。目前,武进区对所有的灌排泵站都进行了定级,聘请了专职管护人员、落实了管护经费;其余各地区仍沿用以前的管理方式,以乡镇水利站、村委、业主等为主进行日常管理,管理方式各式各样,管理效果也参差不齐,以至于每年都会出现多起泵站机电设备被盗、被损的现象。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尤其是农村“两工”政策被取消后,一些地方放松了对圩堤、穿堤建筑物等这些事关防洪安全的公共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有的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一些刚刚完成达标建设的圩堤杂草丛生、管理无人问津;穿堤建筑物如进水涵洞、放水闸等都是由当地村委委托个人看护,要么长开、要么长关,很少管理运行,有的到需要运行时才发现设备已被盗或损坏,只得勿忙采取临时补救措施。针对这些工程的管护,一般是在每年的汛前大检查中才会进行检查,管理很不到位。我市境内丘陵山区塘坝数目众多,达14000多座。前几年我市在市级财政的支持下,相继对5~10万m3、2~5万m3塘坝进行了达标建设,其他如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等项目中,也对较大的塘坝实施了库内清淤、坝体加固,兴建了硬质溢洪设施。但在建后的管理上,由于种种因素,绝大多数塘坝都处于“有人用、无人管”的状态,时常出现“有人放水、无人关水”的情况。许多10万m3以上的塘坝由于库容较大不能被列入水库名录,地方财力又有限,管理严重不到位,全靠当地村委、村民小组日常自觉维护,碰到情况时只能采取临时应急措施。近些年来,一部分地区农田渠系损坏、老化失修较为严重。原来每年冬春开展的清理“里三沟”、“外三沟”行动,目前基本上不再进行。有的农户为了方便自家农田灌溉排水,随意破坏灌排渠系,等到灌排受到影响了,就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措施,部分地方田间工程已属于“有人使用、有人损坏、无人维护”的状态。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常州市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总体上没有真正建立起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长效管理机制,比较粗放,还没有真正将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其主要原因如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水利工作上曾经“团结治水、共同治水”的思想有所松懈,有的地方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甚至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不怎么关心,更不可能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作出自我牺牲,导致一些水利工程的维修成为一大难题。如:一些地方在开展圩堤维修加固时,就出现“上劳力找不到人、筑圩堤取不到土、要资金没法筹集”的情况。平时忧患意识不强,对“河坡乱垦乱种、河里乱倒垃圾、河里水草满面”等现象视而不见,真正等到需要发挥工程效益受到影响时,又要找政府、找水利部门去解决。

平时的工作中发现,有部分干群对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认为原来的渠道破损、跑冒滴漏随处可见,现在国家投入资金已兴建了防渗渠道、地下管道;原来的泵站破旧不堪,现在国家投入资金改造好了;原来的河道被垃圾、水草盖满,现在已经水清河畅了,等等,这些农村水利工程和原来的面貌相比已经非常好了,可以用上许多年也不需进行管理。因此,缺乏对农村水利工程的长效管理意识,长效管理自然就不到位。虽然近几年常州市各级政府又逐步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但和取消“两工”前相比,仍相差甚远。原来农村小型工程的维修养护靠“两工”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但“两工”取消后,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经费投入却举步维艰。2011年,中央、省委的一号文件提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市县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但目前在工程建设资金还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下,用于工程长效管理的经费投入是能少则少,重建轻管的思想还未从根本上扭转。

我市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加快常州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管好农村水利工程的思想认识,不断增加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投入,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新模式,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理落到实处,让农村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并长期发挥效益,充分体现其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属性。各级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宣传农村水利工程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性质;宣传其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宣传管理好农村水利工程对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要从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建设好、维护好、管理好农村水利工程的思想认识,同时应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出台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办法,把农村水利工程的长效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消除基层干群“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的传统思想。要实现水利现代化,必须增加对水利的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要靠“三分建七分管”。农村水利工程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农村水利工程的长效管理投入还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在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经费也需要不断增加。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优化水利投资结构,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水工程、水资源管理,切实解决‘重建轻管’问题”。常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将这些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并确保用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资金逐年有所增加。#p#分页标题#e#

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是一项需要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积极探索、认真引导、强化推进的工作。在具体的管理上,因农村水利工程类型较多,若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很难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不同的作用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分类管理。重点农村水利工程。对较大的灌排泵站、圩口闸、套闸等重点工程,宜采用信息化、社会化的长效管理模式。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鉴“数字化城管”的做法,以乡镇或区域为单位,统一建立起信息化的网络,做到平时远程监控、运行时实时控制,同时对这些工程的维修、养护、保洁、巡查等采用社会化服务的模式进行长效管理。一般农村水利工程。对河道、圩堤、小型灌排闸站等面广量大的工程,应采用规模化、社会化的长效管理模式,以一个乡镇、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位,将这些工程进行打捆,形成一定数量的规模,再通过采取社会化公开招标来实施长效管理。农田田间工程。对渠系、配套建筑物等田间工程,应采取村组化、个人化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将一个村组或几个村组受益的田间工程,交由行政村、村民小组进行长效管理,将仅有一户或几户受益的工程,交由农户个人进行长效管理。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相应的管理办法,及时制定各类工程长效管理的目标、要求、标准及保障措施,积极探索并引导实行“统一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直接管理和委托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创新农村水利工程考核管理机制,对辖区内的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督查考核,并定期交流督查考核中发现的好的做法、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抓住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契机,抓紧建立起政府与相关涉农部门间的沟通联动机制和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支持、关心、参与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管理的合力,做好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水利现代化的实现。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的长效管理,保证工程良好运行,充分发挥这些工程的综合效益,是让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工作,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真正做到利民、惠民。(本文作者:陈汉新 苗润 单位:常州市水利局)